我校大型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千秋计量》在京首演

来源: 本站编辑部 作者:文|王伊米 图|武亚东 莫莉敏 钟文琦 毛颖婕 添加日期:2021-05-21 09:12:28 阅读次数:

“秦川浩漫,汉水濩渃,秦嬴之邦。兹有商君,作制明法,显著纪纲……”在音乐舞蹈史诗《千秋计量》的第二幕第一场讲述了商鞅造方升的故事:春秋度量衡制不一,市井交易无序。秦孝公时,商鞅体察民情,谋划方升。众工匠制作度量衡器,商鞅方升面世,市民安居乐业……和着音乐,演员们用舞蹈的形式演绎计量故事。

恰逢建党100周年,作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60周年暨纪念520世界计量日系列活动之一,由我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舞蹈史诗《千秋计量》分别于5月18日、2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精彩上演,这也是《千秋计量》首次在京演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鼎,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我校校长宋明顺,副校长金尚忠,校发展委员会主任、原党委书记胡建成等领导和嘉宾观看了演出。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校通过开展计量史教育,让同学们从计量发展史中感悟计量精神,继承前辈先贤的治学精神和道德风骨,增强爱校荣校情怀,激发成长成才动力,成长为精思国计、细量民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栋梁。

总导演、人文与外语学院教师孙倩介绍,作为一部时间轴贯穿古今的作品,《千秋计量》将计量史与中国古代历史融合在一起,分为《序幕·萌》《创始》《臻治》《求精》《尾声·升》五幕十三场。

79CD

以“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为序,缓缓翻开中国计量历史的长卷,舞台上,女娲和伏羲带领观众穿梭时光,领悟中华计量之规矩有生于无。

“让参演学生和观众充分了解计量史,体验校园文化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增强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决心,树立身为一名量大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总导演孙倩希望通过这部舞台艺术作品将源远流长的计量文化和内涵深刻的计量精神进行更生动地展示、更广泛地传播。

17ED1

10BD7

该剧于2018年我校40周年校庆之际首演,今年的《千秋计量》在舞台呈现和艺术表现力上更下工夫。“最直观的改变是服装、道具、饰品上的变化。从盾牌、嘉量、编钟,到黄蚩大战中的头饰、大禹治水中春姑娘的服装,都有了更为细致的处理。”孙倩说,在舞蹈动作的编创和角色形象设计上也融入了一些新的创意、新的元素。“在黄蚩大战这一场,为了增强蚩尤半人半兽的凶狠感,我们请服饰老师专门做了面具,加上了兽角,服装中加入了流苏,动作语汇更多地使用了爬、滚、跳、扑,使他们的舞台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在徐光启、利玛窦中西合璧一场群舞中新加入了荧光松紧绳,用相应的舞姿来组合呈现丰富的几何图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信息工程学院19计算机1班的施佳乐在剧中扮演宇航员。“这次我们在尾声《升》这一篇章中,创新加入了科技人员的银色航天服和宇航员出舱的形象,有力地表现计量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力量。”她说,“我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每一次排练、演出都汗流夹背,但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受益匪浅,通过演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计量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16B79

2007级校友陈萧宇在观看演出后表示:“演出非常精彩,将中国计量科学发展进程中重要人物与事件的光彩与魅力在舞台上生动呈现,让计量史‘活’了起来,对传播计量文化、传承计量精神意义重大。作为一名计量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1DBC7

“《千秋计量》是一座‘流动’的计量博物馆,我们用音乐舞蹈史诗的艺术形式来展示灿烂的中华计量文化史脉,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让量大学子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计量的魅力,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勇担时代使命,自觉肩负起推动计量科学发展,建设质量强国的责任和担当。”校长宋明顺表示。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