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重点,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如何着力加强教学建设和改革,保证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各个教学单位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成效。10月21日,一次普通的教学工作例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环节,各个二级学院副院长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会上作了交流探讨。“这样的工作交流有利于大家互相借鉴、学习彼此好的经验和作法,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经常进行。”副校长宋明顺在会上表示。
计量测试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文军首先发言,谈了学院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的做法。一是为青年教师购买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学促进丛书,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工作的入手问题,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二是把选派青年教师进入计量机构及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短期培训,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教育能力;三是积极筹措资金,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外高校进修,开拓其视野。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副院长沈为民介绍了学院的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院要求从重形式向重内容转变,进一步规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立几个标准项目供参考,并鼓励教师申报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改专项,验收后再用于教学;在大型综合设计或课程设计中,要求教师必须准备多个课题,每个课题至少有能够解决相关问题的两套以上方案,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并要求教师在开课前亲手制作示范作品,掌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三是借助于学科优势资源,开展原创性实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实验项目。此外,学院正积极筹划,以专业为依托,加入物联网产业联盟、长三角地区光电仪器产业联盟、浙江省LED产业联盟等,通过与产业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学科研工作开展。
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张明洲在会上谈了集中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与实践。学院的做法是,从2006年开始,在06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试点,对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把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与论文全部放在最后一个学年进行,2007年开始在所有专业全面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学院学生就业率、考研率呈逐年上升之势,毕业论文质量稳步提高。
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孙卫红提出,做好毕业设计工作从分院层面要加强管理,做好全程跟踪管理,把好选题关、教师指导关、过程监控关和验收、答辩关;从教师层面,分院积极探索工作量奖励等手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指导力度;从学生层面,学院出台相关规定,将毕业设计与平时的课程学习成绩互相捆绑、挂钩,促进学生重视平时课程的学习,为毕业设计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此外,学院正积极尝试在毕业设计中加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专利、论文、软件著作版权等成果。近年来,毕业设计质量稳步提高,毕业设计不及格率从2008年的3.69%下降到2010年的2.4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届毕业设计在省教育厅检查中取得82.6分的较好成绩。
理学院副院长王航平介绍了学院针对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两个专业的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课程改革,希望通过改革能够改善师生关系,奠定学科基础,提高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能力等。具体的管理模式为“1+1+1”,即一个主讲老师任班主任,一个主讲老师任班级导师,同时配备一个研究生助班,班级导师由学院领导和学科专业负责人兼任。教学模式为双教师制,由两位主讲教师轮流上课。一个主讲教师,一个辅导教师,辅导教师每周至少听课一次,抽一个晚上陪同学生自修,加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增加平时考试次数等方式,及时完成课程的阶段性复习工作,促进学生尽快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学校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徐向紘向大家介绍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工作思路。作为校内最重要的实践教育基地,中心将致力于打造成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和技能培训中心;通过加强特色与优势的建设和培育、围绕建设重点组织好教学改革与研究、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等举措,力争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