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明德楼A213会议室召开了“实施质量工程,提升评估成果”专题学习会。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部、高教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姚盛德主持。
会议学习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29号)和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会议首先由党委书记姚盛德传达了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与会人员围绕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教育部1号文件和2号文件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如何正确对待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对照评估标准,深入查找问题,研究整改措施,切实整改提高,提升评估成果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发言。副校长侯宇作了主题发言。
姚盛德书记指出,面对评估优秀的结论,首先是值得庆贺。在历时四年的迎评过程中,我们对照评估标准,抓改革、抓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们把评估当成一个机遇,切实提升了学校的形象和社会认可度;我们用“跳两跳,摘得到”这一明确的目标引领和凝聚了师生员工,认真谋划、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我们依靠教职员工,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大家齐心协力、自觉行动。在迎评过程中努力构建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与此同时,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照评估标准,我们还有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面对评估优秀的结论,面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们的任务更重、更艰巨。因此,我们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实践“三立理念”,站在“优秀”的平台上系统思考今后的工作,切实落实整改措施,有效提升评建工作的成果。从现在开始要着力于做好现代科技学院评估和研究生教学评估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量院的每一个人,在每一时间和每件事情上,都要努力地踏实工作、追求结果,提高工作的自觉性。
林建忠校长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使命和责任。在学校保证基本办学条件、保证教学投入的前提下,教师要增加投入、潜心研究,学校要严明奖惩制度,要引导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他强调,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一是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树立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质量观;二是树立以大众化教育为基础的质量观;三是质量要具体化、标志化。要认真研究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着力培育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
大家认识到,评估获得优秀的成绩,全校师生欢欣鼓舞,这对提升我校的社会声望有积极的作用。评估优秀是我们多年积累的结果,是自我加压的结果,是不懈创建的结果,是勇于竞争的结果。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自信心,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要抓住这个机遇,继续加强对师生员工的爱校荣校教育,加强有中国计量学院特色的校园精神建设。
与会人员指出,自去年11月26日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进一步理顺学校、学院、系(所)三级教学体系,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强教师的业绩考核,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整改工作扎实推进。
与会人员认为,实施“质量工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自我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是艰巨、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因此,所采取的措施也要强有力和持之以恒。从领导到教师,都要形成共识,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各自的自觉行动。
一是增强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大家认为,教学质量工程是“生命线工程”,要把质量工程始终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一要开展教育思想的讨论,用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来武装教师队伍和领导干部队伍,提高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认识,提高对本岗位工作的认识;二要加强对教学运行状态的监管。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大家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激发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的积极性。一要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地系统优化和系统设计;二要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考核和激励,建立课堂教学教师责任制,在职称评审中增强教学导向,推行助课制、导师制和选师制,适时推出按大类招生制度,引导教师增加教学精力的投入;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行学分绩点制,促进学风建设。
三是培养标志性成果。大家认为,高质量需要标志化的成果来体现。一要努力培育和形成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团队;二要在学科建设上增加标志性成果。
大家指出, 2009年我校要接受研究生教学质量的评估,我们要“以评促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准备工作,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切实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