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杂志2005年第2期的高校风采专栏中,刊登了题为“为学生筑起一道坚固的‘平安堤坝’”的文章,宣传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致力为全校学生筑起一道坚固的“平安堤坝”。全文如下:
为学生筑起一道坚固的“平安堤坝”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多所高校实施了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的分离,后勤实现了社会化,同一幢公寓、同一个食堂里有不同高校的学生,这种共住学生群体的出现,企业化经营性的运作,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校区又远离市区,都增加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中国计量学院首批2600多名学生入住下沙高教园区后,学校致力为全校学生筑起一道坚固的“平安堤坝”。学校领导把学生的平安作为一件大事常挂心头,他们说,“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每一位学生的家长负责;我们要对学校负责,对整个社会的平安和稳定负责。”针对高教园区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现状,中国计量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学生为本,通过努力编织高校学生安全网,有效地预防了学生人身安全事件的发生,维护了校园稳定;通过构建高校学生“三自”管理模式,强化了大学生独立承担责任和自我教育成材的意识,促进了大学生自治、自律、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学生工作校务公开,增强了大学生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加强了学校的校务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计量学院连续两年获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单位奖。
全力构筑高校学生安全网
保障学生的平安不是一件单独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张学生安全网需要学校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只有这样,这张“网”才能起到坚固而全面的保护作用。
2001年9月,在新生入住下沙校区前,学校就未雨绸缪,引进了社会保险机制。新的保险条例将学生的人身事故保险从5000元提高到2万元;72小时之内的意外伤害和住院保险在县级以下医院可以报销,方便了家居边远地区和农村的学生;重大疾病经确认后,门诊费用可以视作住院费用予以报销;保证有至少3%的困难学生免费参加保险;每班配一名学生协保员(每月的劳务酬金由保险公司提供),协助做好理赔工作;增加了校方责任险,即因校方原因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每年40元的保费,给学生及家长,也给学校解决了后顾之忧。
为了在这种完全社区化条件下及时有效地处理学生中可能突发的各种人身安全事件,学校在2001年入住下沙校区的第一年就与耀江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快速预警机制,制定了学生发生人身安全事件处置流程图,进一步完善了以各二级学院为主导、入住公寓辅导员为核心、宿管工作人员为主体、公寓楼层长为骨干、信息员队伍为基础的社区稳定工作体系。构画这张流程图,旨在给每个相关部门和人员一份责任和义务,也给社区学生安全感:一旦发生情况,能以最快速度,最佳方式,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学生人身安全事件。
此外,每届新生入学后,学校邀请交警、消防、治安等相关部门的领导进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每一栋学生公寓的大厅播放公安部推荐的《火灾预防与自救》的片子,旨在提高学生消防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了提高学生遵守交通法规意识,纠正学生的交通违章行为,自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以保障学生的交通安全,学校还实行了与交警共管、宣教并举的管理模式,利用横幅、图片展、聘请交警到校教授交通知识等形式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同时在学生中积极宣传贯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律意识。
让每个学生平安成长
“让每个学生平安成长”是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他说:“让学生平安成长,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这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愿。”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从而做好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学生处定期组织各二级学院通过座谈会、班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时事政治、生活、教学、就业、特困生等问题进行调查并形成了《中国计量学院大学生思想状况与对策调研报告》,然后通过校办的督办,及时将整改情况反馈给学生,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一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受到了校院两级学生组织的充分肯定。一方面促进职能部门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化解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矛盾,取得学生对学校工作的谅解和支持。如学生十分关注的伙食问题,后勤服务公司一方面向学生做出书面解释,提出改进措施,将菜价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并增加低价位菜的品种,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派代表参与食堂管理工作,从进货、烹饪到定价进行全方位体验,增进了学生对食堂工作的了解与沟通。
“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面对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情况,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构建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自己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自己能管的,就让学生自己管;能让学生参与的,就让学生自己参与。”一个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模式渐渐成形。
2001年11月,中国计量学院与首批入住下沙新校区的学生签订了自律协议,标志着该校着力构建学生“三自”管理模式正式开始。学校的学生自律协议书中的很多条款,即学校与学生双方的权力与义务以及处理事故的条款,实际上在学校原先印发的《学生手册》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中都能找到。将这些责任条款单独拿出来,写进协议书,它的警示作用更强。通过签订协议,学生们把遵守生活区的社区社规、学校的校纪校规、国家的法律法规当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学生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了,意外伤害减少了,学生的自理、自律、自立能力得到了提高。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构建起学校的学生“三自”管理模式,在与学生签订自律协议的基础上,2003年2月,学校学生会组织体系又做了重大的调整,建立了新型的学生组织体系,形成了学生会主席团框架下的以学生校区委员会、学生社区委员会、学生社团联合会为支撑的学生“三自”组织结构,其功能和职责覆盖校区、社区、社团以及学习、生活、活动等诸方面。2003年9月,学校又制定了《关于在学校管理中聘用学生助理的暂行办法》,以学生助理岗位为依托,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中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校园稳定重于泰山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保持校园的安定团结,就必须在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工作校务公开,完善学校民主法治建设。
从1998年起,学校就把学生工作校务公开摆到完善高校民主法治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作为高校行风建设中的反腐倡廉的治本制度来建设,作为高校学生工作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来实施。在推行校务公开的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校务公开项目的针对性,对社会密切关注的、与师生利益直接相关的招生、新生收费、毕业生就业、学生的德智体量化考核和排名、学生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评选等职能或项目实行了校务公开;注重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五公开一监督”,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六公开一监督”;注重校务公开程序的完整性,注重公开政策法规的依据和公开具体的内容、标准,注重公开工作规章、制度和公开工作部门、人员,注重公开办事的期限性和时效性,注重公开办事的结果和过程,注重公开群众的意见、建议、举报情况和相应的受理、采纳情况。
校务公开的实现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学校政策、参与学校管理的“窗”,加强了学校的民主法治建设,建立了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化解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问题,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大学生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计量学院学生工作的校务公开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组织的充分肯定,省高校纪工委的《教育纪检监察情况》、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浙江政务督查》,都刊载了该校推行学生工作校务公开的做法,充分肯定了该校学生工作校务公开所取得的成绩。
( 通讯员:王颖 顾佳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