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何悦报道 3月5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这一信息牵动着许多年轻人的神经——这是继2013年毕业生达699万人之后,今年即将创下的新高数据。
新学期伊始,各高校学生已投入到新的学习中。记者和中国计量大学的大四学生大周联系上的时候,他正在图书馆准备毕业论文。政府工作报告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让他更有信心地去迈向职场,以昂扬的斗志和十足的朝气迎接挑战。
求职——抓住机会多多尝试
大周名叫周斯琦,吉林辽源人,就读于中国计量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位东北小伙体格健壮,开朗豪爽,乐于助人,朋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周。
目前,大周已经有了2份备选工作,一是学院推荐的未来网“未来之星”频道渠道部助理;另一个是自己物色到的深圳市辰启知本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当项目经理。两家单位大周都已参加过实习,并且觉得都还好。眼下距毕业还有3个月,大周表示,先写好毕业论文,工作还可以再考虑一段时间。
这几天,大周已从媒体上了解到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就业问题的重视,财政部将“完善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创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写入2016年国家财政的主要支出政策。大周知道,新一届毕业生即将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但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学校的引导,让他充满信心,更有动力去参与竞争。
大周说,“除了校方推荐和自己定向投过十几份简历,我还参加过大大小小五六场招聘会。总体感觉是,在招聘会现场,除非是知名企业,否则很难判定一个招聘单位的好坏,还是要自己去实习才会知道。”
成长——从迷茫到胸有成竹
尽管是工科学校的文科生,大周有意识地在弥补某些“劣势”,一直很注重知识和素质上的积累与提高,并用比赛去证明自己。翻看大周的求职简历,“校主持人大赛冠军”、“浙江省汉语口语竞赛第七名”、“脱口秀大赛华东赛区三强”、荣获多次奖学金等,漂亮的成绩证明了他4年的努力。
早在大二暑假,大周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目标和定位。“开始的时候迷茫是肯定的,需要不断实践和经历来判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能做什么。通过结合自身的表达优势,确定了自己想走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方向。之后,开始阅读大量书籍,考取了相关证书,并在学院的就业指导和实习过程中尽可能的多去了解。”
就业——保证生存后考虑爱好
未来,是去杭州还是深圳,大周还没想好。“女友是杭州人,我必须考虑。杭州有我4年的生活印记,特别舍不得这里的朋友和与他们一起做过的事。不过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能很快融进去,所以如果深圳的条件足够吸引我,可能也会试试。”
谈及职业的首选因素,大周坦言,“像我这种家乡在远方的人来说,生存是选择的前提,其次才是生活,这很现实却也很无奈。待遇是不可能绕开的一个坎,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我会更多考虑能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这一步能达成,我会进一步考虑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链接:http://epaper.zjgrrb.com/html/2016-03/09/content_2539489.htm?div=-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