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华十五中邀请余闲作了一场讲座,他和同学们聊起了“读书那些事儿”。
余闲是谁?他原名柳伟平,兰溪人,现任教于中国计量学院。他既是老师,又是作家、诗人,写过多本畅销书。比如《你在为谁读书》系列教育小说,目前已经出了四部,总销量将近100万册。
讲座最后安排了互动环节,有个同学让余闲现场作一首诗。“谁言书生腐儒酸,一掣腰中有龙泉。苦读且待隆中对,白衣轻马赴关山。”余闲以此与同学们共勉。
从生物到现当代文学
他华丽丽地跨界了 外界给余闲的定位是“青少年人生导师”,不过他认为自己不算导师,而是一些优秀理念的普及者,比如青少年人生规划的理念。说到这点,其实他本人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注解。
高考时,余闲的语文成绩名列前茅。但听别人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时代,于是他就心动了。“我一想,自己的生物成绩不错,还拿过奥赛的奖牌。加上我有一个堂哥正在美国研究生物学,已经拿到博士学位,做了教授,是我的榜样。况且,生物学多有意思啊,整天看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于是我一拍脑门,得,就它了!”进了浙大生物系后,他才知道,压根不是那么回事儿。虽然他热爱动植物,但并不喜欢对着显微镜看它们的细胞。况且,微积分、物理、化学等课程都让他叫苦不迭,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来。他想转专业,却转不了。他非常痛苦,非常迷茫,甚至想过退学。
不过,那段时间,他在诗歌写作方面倒是进步很快。眼观花开叶落,细察内心起伏,一遍遍读雪莱、北岛、海子等人的诗集,他逐渐有了感觉,写出了不少生动的诗句。他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诗歌,还在校文学大赛中取得诗歌组第一名。他想,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可能就在文学上。因为真正的潜能兴趣,有四个特点:很渴望、学得快、很满足、有长劲。于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余闲认真地进行了人生规划,考上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读研阶段,他如鱼得水,非常快活。
因为自己在专业选择方面曾有切肤之痛,所以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青少年人生规划理念的推广和传播,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邀请他去讲课。他认为,青少年应该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个性、价值观,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此基础上,培养自控力,拥有和谐的心态,一步步成为最好的自己。
学业情绪影响成绩
他教孩子管理情绪 余闲说,互动交流的时候,经常有同学向他请教学习方法,他们都想提高自己的成绩。事实上,学业情绪也是影响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业情绪,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积极情绪包括希望、自豪、宁静、兴趣、感激、幽默、激励、从容、喜悦等;消极情绪包括失望、自卑、焦虑、疲乏、孤独、气恼、嫉妒、恐惧、抑郁等。
某次考试成绩不错,A同学想:“我成绩进步了,是因为我聪明,努力,做好了足够的准备,下次考试我还能考好。”B同学想:“我成绩进步了,是因为我努力,恰好题目又都是我会的。下回考试,可就很难说了。”某次考试考砸了,A同学想:“今天考试我发挥不好,相关的知识没掌握好。”B同学想:“我真笨,永远也考不好,读书根本没什么希望。”
别以为这样的情绪微不足道,其实它代表着一种信念,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A型的人,不论遇到顺境或逆境,都会表现得更好,而B型的人则容易陷入无望。同学们,你是哪种风格?
余闲说,好情绪成就高效率。在即将面世的《你在为谁读书》第五部中,他结合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提出了增强快乐竞争力的7个法则:锻炼正向思维的乐观大脑;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倾心投入于学业和事业;打造不可替代的优势;用激情持续获得成就;经营丰富的社会关系;用智慧战胜导致抑郁、焦虑的不合理信条。
如果我们能激发自己的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那我们不仅能更快乐地生活,也能提高学习效率,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不过,人总会有消极情绪,它并非一无是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比例保持在1∶3和1∶16之间,是比较合理的。 (本报记者 姚艳霞)
链接:
http://www.jhnews.com.cn/2014/1203/4279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