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人才成了企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极大动力。如何与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成了溧阳市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首要考量。11月7日上午,溧阳市举行了“校地”人才合作对接洽谈暨签约仪式,来自全国的28所高校和溧阳市的49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人才洽谈。
两轮征求意见确定合作对象记者了解到,为了充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市人社局在合作对象最终确定上,组织了两轮征求意见。第一轮是先听取溧阳市企事业单位意见,由企事业单位表明合作意愿,需开展合作高校院所及合作领域等内容,经广泛征求意见,全市共有103个企事业单位有合作意愿和需求,意向合作高校院所69所。在此基础上,组织了第二轮征求意见,以市政府名义,通过发函形式,进一步听取高校院所意见,其中30所高校院所表明了合作意愿。
记者了解到,这次“校地”人才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校生的实习和假期实践;毕业生的见习和引进就业;高层次人才的成果转化和创业;高层次人才创新,包括技术、管理方面的课题攻关;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包括学历学位的提升培养,知识技能的短期提升培训。市人社局副局长梁猷告诉记者,“我们想通过这种大规模的校地合作形式,建立一个初步的联系,最后逐步扩展成常规联系。正和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一样,我们想通过人才为媒,结缘结果,先结缘后结果,边结缘,边结果。”
名校和普通高校、名企和中小企业均有一席之地洽谈会上,受邀的28所高校有不少来自省外,其中不乏南师大、浙大、厦大等一些名校,其中北方的东北林大和哈尔滨理工大学是首次来溧。前来参加的企业既有上上电缆、金源锻造、正昌等龙头企业,也有不少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
金源锻造人力资源主管王远林告诉记者,由于公司主要做高端装备,急需与材料相关的一些专业性人才。此外,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管理性人才也是公司正在寻找的目标。“我们目前已经和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本地的高校有合作,这次想跟外省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合作,他们在材料成形方面专业水平非常高,我们希望能和他们开展专业的合作。”王远林说。
中国计量学院是全国唯一依托质量计量检验领域的学校,这次也来到了洽谈会现场。该校科学技术处副处长黄海清表示,学校十分重视与江苏的合作,目前已经成立了一个常州产业服务中心,希望学校的老师、研究生、学生能够到企业实习实训。也希望能建成一个常态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跟常州的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
哈尔滨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周长群告诉记者,学校和溧阳市的一些企业合作比较悠久,比如和华朋和上上电缆。“我们学校办学主要以工科为主,在电器和装备制造业,以及机械方面的学科优势比较突出。这两年江苏的经济非常发达,地方政府对人才引进、校企对接给予大力支持。”周长群说,“我们想借这个契机,通过这次校企对接会和溧阳更多的企业进行对接,同时进行人才培养等深层次的合作。”
江苏三鼎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位于戴埠镇,农村污水集中处理是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之一,公司需要一些实验室的专业性人才。“之前我们招了一个研究生,但是操作能力不强,这次我们主要想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招几个动手能力强、懂实践的毕业生。”公司实验室负责人黄秋琴告诉记者,由于自己也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恰好母校代表也在现场,所以特别希望能在母校找到专业人才,到公司进行实习工作。
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记者同时了解到,为了吸引专业人才来溧,溧阳市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在龙城英才计划资助的基础上,对人才来溧创新创业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对引进人才的资助:提供10—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2年每人每月800—8000元的人才津贴、4—50万元的在溧购房补贴。对创业项目的资助: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创业引导资金资助,提供500平方米以内的中试厂房,不少于100平方米的研发办公用房和人才公寓住房。给予最高20万元的研发投入补助和最高补助10万元的贷款贴息;已经获得资助的领军人才企业,3年内年纳税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给予5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对人才载体的资助:对认定的省级及以上的“两站三中心”给予扶持,其中国家级奖励50万元,省级奖励30万元。博士后进站资助人才津贴2年每人每月1000元,按期出站奖励4万元。
链接: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11/10/c_1113187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