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发表我校林建忠校长访谈文章

来源: 本站编辑部 添加日期:2007-09-10 00:00:00 阅读次数:
  9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科学时报》在第7版《大学周刊》“视点”版头条位置发表题为《走出“计量”窄门》一文,以较大篇幅刊登了我校林建忠校长的访谈文章。 全文如下:   和中国美术学院一样,中国计量学院(以下简称量院)也地处杭州,虽不及前者历史悠久,但都是杭州仅有的两家以“中国”命名的高校。同时,量院又是国内唯——所以计量命名的大学。   2006年1月,林建忠出任学院院长。林建忠1978年进入浙江大学力学系,这年中国计量学院的前身——杭州计量学校组建成立。10年后的1988年,林建忠成为流体力学家周培源的弟子,而中国计量学院也与北京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招收、独立培养研究生。没想到,又过了将近20年,林建忠成了这所学校的掌门人。                   走出计量“窄门” □本报记者 应向伟 温新红 通讯员 毕晓光 刘炜彬   近年来,量院的招生规模逐年增长,专业设置也从比较单一的计量学科向多学科发展。学校由刚建校的几何量、力学、热工、电磁、光学和无线电计量6个发展到现在的39个专业,这些专业覆盖了工、理、管、法、文、经、医(药)、哲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在从专门化院校转变为综合性大学过程中,从办学理念到学生培养等方面都会有巨大变化。   记者:您认为学校是否已转型成为综合性大学?您是怎么理解专业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   林建忠: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计量学院已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办综合性大学是为了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但是,综合性只有与专业性相融合,才能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量院在这些年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加强“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的建设,促进了综合性与专业性的融合。   每个专业都有其特定的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专业特色则属于个性。虽然各学校都在相同的专业目录下办专业,但是学院注重专业特色——个性的建设。例如安全工程专业侧重锅炉压力容器和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和安全督察;生物工程专业侧重生物制品的检疫检测;工商管理专业侧重标准化、计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法学专业侧重质量、计量、标准、检验检疫的法规法律;自动化专业侧重计量、控制和管理一体化;热能动力与工程侧重热工参数测量与控制。   在“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指导思想下制定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乃至课程和教材建设,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记者:您就任校长仅一年半的时间,首先从哪些方面着手?   林建忠:到学校后的总体判断是:为了尽快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在确保本科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增强科研实力、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特色是高校的立校之本,而办学模式又不能游离于高等教育的框架之外。因此,在现有规模之下,既要注重特色学科和学科特色的建设,也要协调发展其他常规学科。   到学校后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强化教师的学科意识,基于成果源和特色去规划、组建、凝练学科与研究方向,高海拔起步,挟特色进步。   名人讲座在高校已不新鲜,比较少见的是,校长在学校里开系列讲座。2006年起,林建忠针对全校师生开了“校长系列讲座”,结合自身的经验与体会,谈与学校和教师发展相关的话题。第一讲是如何申报职称,包括政策解释、材料的准备、晋升过程当中一些方法上的引导,以及在评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第二讲是如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提高申报的获准率。第三讲是如何指导研究生,让研究生导师们在指导过程当中少走些弯路。后来陆续又开了“创新之我见”和“大学之道”讲座。   记者: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目前所有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探讨的热点话题。请您谈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林建忠: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个支撑点,就我们学校而言,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处理好两者关系,就能推动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可以从两者的相互影响来叙述。   教学对于科研的影响可以体现为5个方面:第一,教学的过程能促使对所教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而这有可能是引发某项目研究的契机,也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好的基础。第二,高质量的教学除了对知识的正向吸收外,还应当包括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指的是对已有结论乃至对结论的前提进行质疑,这种思维方式恰好是高水平的科研所需要的。第三,现在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这些的前提是教师自己曾经有过并正在创造。科研的实质正是创造,通过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能促进教师的创造性研究。第四,高水平的教学需要教师在阐述教学内容时具有高度的思辨性、逻辑性和条理性,而这样的训练能增强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技能。第五,高品质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激活学生的思想,这些思想往往孕育新的研究课题。   科研对于教学的影响可以体现为7个方面:第一,科研工作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通过科研能跟踪本学科领域的进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师了解得越多、研究越深入、接触面越广,就越能对教学内容提出新的看法,不会照本宣科。第二,科研工作的经历会增强教师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兴趣,更愿意为此而注入自己的感情,并通过相应的教学过程来增强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水平。第三,科研的本质就是质疑和释疑,这种理念用于教学,就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四,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元素和重要环节,课程的丰富与新颖程度是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科研成果对于课程的丰富和新颖起着重要作用。第五,科研工作的开展将促进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充实和更新,改善教学的物质条件。第六,科研能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科研,教师可以判断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合适,也会根据科研的逻辑思维,提出更合理的教学方式。第七,科研是强校之路,科研和学术水平是社会对于学校认可的重要标尺,水平越高,越能吸引优质生源,而优质生源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   记者:显然您对二者关系有很深入的思考,量院的目标是教学科研型大学,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林建忠:不同层次的大学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提法也不同,一般而言,研究型大学提的是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研究型大学提的是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   量院目前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过程当中,定位是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但是,转型的本身也说明学校的科研基础还不够雄厚,所以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这样,再加上积极发展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才能够尽早实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学校楼宇、路、景观等的命名,使用了我国古代计量器具、计量科学家的名字和有关计量术语。如张衡道、冲之路、守敬道、沈括路、方升路、天筹路、甘石道、梦溪道、嘉量大会堂、天问科技活动中心、仰仪楼、景符园、方圆楼等等。学校营造的是全方位的“计量文化”。   记者:从学者到校长,跨度较大,您如何理解高校的管理?   林建忠:高校是个很特殊的机构,3个特点决定了高校管理的复杂性:一是高校功能的多重性,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点;二是高校内部群体构成的多样性,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需求,学校要在不同群体之间建立均衡点;三是校园与社会的交互性,学校希望学生能建立起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现实社会往往会施加负面影响。   高校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存在一个普适的方法,要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记者:大学文化建设是当下国内大学校长关注的重要内容,但大学文化毕竟是概念,您认为如何去实施?   林建忠:“文化”是个时髦而又难以琢磨的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大学文化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一所大学追求什么,视何事何物为最珍贵,把什么奉为至高至上,是大学文化的最好体现。   我认为,大学文化形成的流程是理念倡导、过程实施、环境体现、人性外化。在这4个流程中,理念倡导最为基础和关键,过程实施与环境体现操作性强,人性外化则是结果的自然体现。   所谓的理念倡导就是强调科学思想、民主意识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大学是社会精英荟萃之地,是知识精华保存、传播与创造之所;是理性基础比较厚实、思辨风气较浓的地方。提倡科学思想就是要理性、客观、辩证地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社会在进步,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社会更加开明,而开明的方式体现为民主意识的增强。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先进文化,对社会的进步有义不容辞的引领作用。大学要起到这样的作用,政体要开明通达,氛围要幽雅宽松,群体要人格独立。   人文精神的建立除了基于人文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高尚情趣的培养、宽阔胸怀的营构、健全人格的塑造。要提倡从善如流和经世济民,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本,融入社会的主流。效行上善若水,培育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的品性。   以上的大学文化具有共性,而作为中国计量学院,还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这就是“计量、标准、质量”文化,即在为人做事上“严谨计量、严格标准、追求质量”。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