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如何走出“象牙塔”?

添加日期:2020-10-27 14:58:32 阅读次数:

本月初,浙江工业大学迎来了新入学的4230名硕博研究生。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达到51%。据校方介绍,后续这一比例还将增加到55%。记者了解到,像浙工大一样,省内多所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总体招生数中的比例都已突破半数。

专业学位研究生扩容已成为趋势。据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到2025年,要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培养规模上去了,培养质量如何发力?前不久出台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就给出了“线索”: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产教融合如何更好落地?能力培养需要何种机制配套?近日,本报记者就此走访了省内部分高校。

把学生“推出”实验室

在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海芬看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最要紧的事情之一就是把教师和学生“推出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向的是应用层面,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到的知识经过教师筛选,相比产业发展,明显慢上一拍。不能把学生‘困’在实验室。”李海芬说。因此,该校所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点都和行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依然需要强调产教融合?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武传宇认为,虽然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在提产教融合,但大家的侧重点不一样。产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研究生阶段,要着力培养能帮助解决行业关键性难题的高端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要解决只会发论文,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通过产教融合,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解决产业工人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知识真正活起来。反过来也倒逼高校教师多接触产业,不然就答不出来学生提出的问题。”李海芬表示。

针对研究生的产教融合如何推进?浙工大采取了以“点”铺开的形式。该校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同时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的重要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改革发展“特区”,享有“外聘导师可作为学生第一导师”等机制利好,学生也可以在各协同单位间“流动”,大大拓展了导师资源和实践资源。学校还从2018年开始推动项目化培养试点。“这种模式有点像研究生阶段的‘订单班’。我们通过地方研究院或当地产业园区收集技术人才需求,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制专门人才培养方案,再吸纳有意向的学生加入。”浙工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哲表示。据他介绍,这些定制的培养方案中,或是在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之上新增了课程,或是根据实际重组了跨学科课程,如机器人、智能制造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了某一方面的特长,也会在企业产品研发中游刃有余。”王哲说。

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过程中,如何突破“一头冷一头热”的局面?在曾打造过“企业出题、高校接题、政府助题”新昌模式的浙理工看来,让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服务,能给人才培养、实践资源拓展打开新局面。武传宇介绍,早在2010年,浙理工就推出了“一人服务一企业”的政策,要求相关专业教师每人对接至少一家企业,此外新进博士教师前半年必须“下企业”。随着教师和企业互动日益增多,大家常去的地方共建起了重点企业研究院,教师也陆续开始把学生一并带过去,之后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也就水到渠成。除了新昌研究院,学校近年来又陆续在上虞、瓯海、桐乡、象山等地“落子”建院。“我省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很多地方都有各自鲜明的产业集群,这为我们以学科专业为单位进行合作提供了便利。”武传宇说。

培养机制“面向业界”

今年年初,浙理工在全校层面发布了一项新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不再“唯论文”,学生也可以提交解决企业工程问题的报告或具体案例。“难度并没有降低,主要是强化了应用导向,鼓励学生们投身实践前沿。”武传宇说。

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子”里走出来,是近些年来高教界的呼声。《方案》也明确指出,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先有学术学位,后有专业学位,对于高校管理、教学层面而言,容易产生惯性。实际上,二者类型不同,培养重心也不同。”李海芬说。

带着这样的思路,中量大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上加大了投入。校方把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和校内教授的力量联结起来,共同编写了多部特色教材。“这些贴近行业的教材填补了同类教材的空白,同时企业也可以把它们作为员工培训的参考资料。”李海芬表示。此外,学校还和杭州下沙其他高校合作,共建硕士生校级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机制,进一步扩充了优秀课程资源。在浙理工,学校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进行了特色化设计。“相对于学术学位,课程数量和难度上的要求可能有所弱化,但内容上一定要体现工程中的具体问题。我们还会就仪器设备、生产工艺等行业前沿话题,邀请企业的研发人员来校进行专题授课。”武传宇告诉记者。

导师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浙工大2015年开始建立导师学校,要求包括专业学位导师在内的新晋导师参加相关课程学习,获得“学分”后方可上岗。现任导师也需要每年学习最新相关政策。接下来,学校还打算出台针对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那些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在科研评价上也应更加多元,关注他们在横向项目合作或是技术创新上的表现,并以行业经历作为导师评聘的重要标准。”武传宇说。

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0-10/26/content_29095.ht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