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策]青年大学生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添加日期:2023-04-06 15:28:24 阅读次数:

2023年4月5日,之江策公众号发表我校教师姚昱帆、研究生陈美帆署名文章《青年大学生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看,总比不看要好;多看,比少看要好!”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到基层调研时常讲的一句话。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围绕12方面主要内容、6个基本步骤,再一次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为何要让调查研究在青年大学生中蔚然成风?作为时代新人的青年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面临哪些现实困境?他们又该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今天,笔者将和大家聊一聊青年大学生做好调查研究的故事。

一、青年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价值意蕴

为何要让调查研究在青年大学生中蔚然成风?

首先,让我们将时光追溯到马克思青年时代。1843年,在发表于《莱茵报》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就通过实际调查摩泽尔河沿岸地区劳苦农民的生活状况,确立起为受苦难的下层民众代言的鲜明立场。随后,他更是投入40年时间对资本主义社会开展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调查研究,全面、系统、动态地完成了《资本论》的创作。在这部旷世巨著中,马克思写道:“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践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面向社会实际的调查研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创新。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调查研究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在1930年的“寻乌调查”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通过1个月的实地调查,详尽了解富农问题和商业状况,找寻土地分配的原则、政策。同年他完成名篇《反对本本主义》,开篇便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直言调查对决策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将矛头直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这一科学主张一直坚持贯彻于毛泽东带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时期,同样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从还未满16岁就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造淤地坝、办铁业社、打大口井、发展沼气,到在浙江工作期间身体力行,15个月内走遍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再到“一带一路”足迹遍布中亚、南亚、西亚、中东欧等地,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始终坚持“调研开路”。

基于丰富的调研实践经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畅谈调查研究的“金玉良言”,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思想。比如从着眼中国现实的“问题论”,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又比如聚焦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的“重点论”,阐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施路径。再如立足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作风论”,精辟概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中,党和国家所有重要决议的出台、重大理论成果的创新,其基础都是深入细致、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身作则,在奋斗历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调查研究内涵,并将其作为党的优良传统。

青年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而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青年大学生理应接续调查研究的优良风气,继承好这一“传家宝”,在学习、发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让调查研究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风尚。

二、青年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困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深层次矛盾和多因素挑战不断出现,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无序扩张和思想渗透,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遭到冲击。诚然,浸润于书斋的青年大学生虽有较强的调研理论根基,但他们更擅长于“纸上谈兵”,开展调研实践多数不深入,或者脱离实际,做好调查研究的现实困境也愈发凸显。

一是基层工作经验相对缺失。从高校直接转入社会岗位的青年大学生,大多缺乏社会历练,缺失基层工作经验,鲜有深入群众、寻找问题的意识和行动。不太重视基层“民生民情”的他们,也无法体会“走遍基层才能心里有数”,更不能体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二是调查研究难以一针见血。问题意识是调查研究的核心。有了“真问题”,调研大抵成功了一半。然而现实中的青年大学生,虽经历过各类社会实践,但往往因缺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调研中存在不少“伪问题”。实际上,发现不了“真问题”,多半就不能一针见血地找到问题存在的本质和原因,更谈不上矛盾和解决措施。

三是调查研究存在本领恐慌。调研实践不像综艺节目,即没有剧本,也不提前预设结论。调研就是一个对未知不断探索的过程,须直面现实社会的痛点,其过程必定不会一帆风顺,期间也必定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比如,调研实际偏离调研目的,调研方法在实践中并不可行等等。然而,青年大学生在面临以上变数时,通常显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态或者“打退堂鼓”之畏难情绪,从而导致调研浅尝辄止、草草了事,结果浮于表面。

四是深入群众能力不足。“群众是一切工作的反光镜。”作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土著民,当代青年大学生习惯于网络社交,难以习惯用“面对面”取代“键对键”。因此,在与基层群众打交道中,他们很难扑下身子,走近群众,与群众真心换真心;更无法深刻感知民意、体察民情。如此,他们就得不到深入而真实的调研情况,打不开调研的局面,从而陷入现实调研的泥潭中。

五是科学决策能力薄弱。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和推进工作。科学决策往往是关键。青年大学生虽有较高文化和技术素养,但他们未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和实践锻炼。对复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容易存在认知和判断偏差。这就会导致他们在调查研究实践中,面临科学决策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有所欠缺的局面。他们无法通过调研做出最科学、最接地气的决策。

三、青年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现实路径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完成好一项高质量、高效益的调研,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调查研究能力。而青年大学生又该如何做好调查研究?笔者通过梳理,总结了以下八条现实路径。

一是剔除“先入为主”思想。若根据过时的认知和固有的经验,带着既定“答案”去调研,势必将导致调研沦为寻找“论据”的工具。与之相反,青年大学生应结合客观实际和主观思考,带着问题和思辨深入一线,从基层和群众的充分互动中研判问题的真伪,调整调研的目标方向,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注重系统科学谋划。高质量的调研需要做好“磨刀工”,离不开系统科学谋划。青年大学生要以谋事成事的态度,把握“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的差异,结合调研实际,在实事求是、科学精细地设计系统性调研方案。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深入挖掘并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是提防“剧本包装”闹剧。倘若在开展调查研究前就事先设计“精品路线”,那么调研就势必会流于形式、变味失真,变成了被群众反感和诟病的恶性“调演”。“涉深水者得蛟龙”,青年大学生应在开展调研中“不走寻常路”,用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来替代查看资料、定点参观等。如此,调研才能深入真一线,看到真情景,得到真反馈。

四是避免“以偏概全”认知。调查研究不能浅尝辄止。不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调查研究,就不能反映全貌。青年大学生应当让调研回归本真,既要做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又要学会洞察细节,增强“眼力”。只有多走几处,多谈几次,才能透过全面深入的调研直面现实问题,不留“隐秘的角落”,最终解决问题的本质。

五是继承优良传统方法。调查研究犹如在浑水中摸活鱼,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收获成果。优良的传统调研方法是党在实践检验中总结和凝练的宝贵财富,同样也能为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借鉴。青年大学生要坚持因地制宜,在分析各类调研方法的优劣势基础上,结合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新社会组织等不同类型的基层调研,选取问卷调查、随机走访、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统计分析等一种或多种调查方法,综合施策,进而深入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在“把脉问诊”中掌握实情、“问计于民”中找寻对策。

六是合理用好新兴技术。青年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同样需要创新方式载体。互联网时代,青年应积极通过网络调研、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信息对比等新型方式,在开展调研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精准画像”、利用算法模型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等,与传统调研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完善调研过程。然而,新型调研方式虽然覆盖面广,但也存在杂乱繁多弊端。若不综合传统调研方式加以辨析,青年大学生恐难以打破错误、虚假数据打造的信息屏障。因此,青年大学生在调查研究中须避免过度依赖数据工具。

七是提升分析和决策能力。调研进展离不开客观事实全貌,同样也离不开正确分析和决策。青年大学生要全面地、辩证地、客观地分析研究问题,通过调研事物发展规律找寻突破口,作出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找准根源和症结。唯有如此,才能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既是青年大学生不断提高调查研究水平的必要步骤,也是青年大学生提升工作实践能力的基本落脚点。

八是注重调查研究实效。从发现问题到推动问题解决,是调查研究的使命所在。离开“解决问题”这一篇章,再好的蓝图都是海市蜃楼。青年大学生在调查研究中要做好从“发现问题、研判问题”到“解决问题、形成长效机制”的良性闭环,以切实可行的点子、举措、方案回应调研中的问题、化解调研中的矛盾,确保调研成果在实际转化中落实落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vJCOqneB0d0zmXhKNlwkg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