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约吗?中欧气候课程上线,7位中外导师开讲

添加日期:2023-08-17 13:09:09 阅读次数:

“气候发烧友集结”“王牌大咖带你飞”——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的学员招募海报这样写道。

今年暑期,中欧伙伴交流项目和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携手打造这一课程,邀请7位中外专家,推出32堂在线课程,从法律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科普、实践案例等多维视角,解读气候变化议题。

课程免费向中国青年开放,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学校教师,都可以在线注册学习。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打造师资优、内容精、收获丰的课程,让学员体验突破现有学科体系的创新式、沉浸式学习。”

谁授课?

7位授课专家是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智库、NGO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社会活动家。

他们在气候变化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都深耕多年。例如,全球气候与能源市长盟约组织(GCOM)亚洲项目团队负责人Asih Budiati,在气候变化、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方面拥有超过16年的经验,曾供职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英国国际开发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德国艺术与创新研究所董事Nicole Loeser,拥有20多年的国际合作经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首席专家贾峰从事生态环保工作35年,曾任中美环境法治项目负责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公众参与的媒体与传播政策”研究项目中方组长。

授课嘉宾中,有学界专家,致力于研究与教学。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副院长王信,主要研究绿色低碳城市设计与治理;比利时鲁汶大学鲁汶国际和欧洲研究可持续政治学副教授Katja Biedenkopf,多年从事欧盟环境和气候政策的外部影响、美国气候和环境政策、气候外交、多中心碳定价和政策等研究和教学。

授课嘉宾中,也有业界翘楚,亲身参与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例如,荷兰经济学家Casper Van der Tak在气候变化领域深耕超过20年,1990年代末就作为团队领导协助荷兰制定减排政策,并参与制定了欧佩克国际发展基金的气候行动计划;能源和环境政策专家Huw Salter,专注于中欧合作的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环境法、碳排放政策和碳定价等领域,曾作为中国碳论坛、环境与发展研究等多家机构的合作专家,也曾担任欧盟商会中国碳市场工作组主席。

学什么?

大咖云集,给学员们讲授哪些课程?

据了解,32堂课涵盖的主题广泛,如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气候正义、城市与气候挑战、净零碳乡村规划等,旨在让学员一站式系统了解气候变化来龙去脉、政策法律、实践案例等知识。

有的课程高屋建瓴。例如,阐述《巴黎协定》的主要内容和国家自助贡献的内涵;解读欧盟气候政策;介绍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国际谈判、责任归属、生效历程和绿色气候资金、损害赔偿基金等争议话题等。

有的课程视角独特。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金融有机结合的历史;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碳排放权交易的利弊等。

有的课程着眼于青年行动。例如,鼓励学生研究气候政策设计案例;通过案例研究,展示社区或不同团体在气候友好行动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气候传播,提升公众气候意识等。

授课专家还为学员设计了思考题,鼓励学员深入探索,寻找答案。例如,如何负责任地使用碳补偿;如何让气候领域国际合作(谈判)更科学、理性和公平;德国重启煤电厂带来什么启示;学生能为增加气候融资额做些什么等。

学员怎么说?

课后,学员微信群里,热聊不断。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都从课程中找到了思维的火花。中国计量大学材料与化学专业学生陈浩然表示,课程让自己更了解当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海南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曲洋辰表示,通过这个课程,自己有针对性地阅读了《巴黎协定》等气候领域的核心文本,“积累气候方面的语料,以后能说能写,甚至做一些演讲。”

有学员点赞了课程设置的小细节。例如,每节课控制在30分钟内,学习起来没有压力;英语授课的课程都配有中文字幕,对部分英语不熟练的同学起到很大的帮助等。也有学员建议,希望授课专家多借助多媒体工具,并增加互动环节。

边录制边上线的课程,让学员们俨然有了如同追剧、等更新的体验。南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周山表示,课程内容令他震撼,也颇受启发,“(老师)挖的坑太多,亟待填坑,期待老师能提供更多的思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