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江]中国计量大学:坚持特色发展战略,写好建设高水平大学“大文章”

添加日期:2024-06-20 10:18:35 阅读次数:

嘉量大会堂、张衡道、方升路、逸夫计量博物馆……六月毕业季,中国计量大学的毕业生们身着学位服,头戴毕业帽,恋恋不舍地漫步在计量文化浓厚的校园内,定格下自己绚烂的青春记忆。

精思国计,细量民生。在浙江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中国计量大学坚持特色发展战略,紧紧抓住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的“老本行”,聚焦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研服务、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全力打造计量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持续以特色的教育服务行业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

紧抓“老本行”,推进学科特色发展

作为一所“老本行”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如何围绕学科建设这一龙头,瞄准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走出一条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这是摆在中国计量大学推进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重要命题。

目标引路,行动作答。2022年3月,学校党委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老本行”学科特色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培育的意见》,部署进一步推进“老本行”学科内涵建设,加强“老本行”学科融合发展,提升“老本行”学科服务需求能力。

其中,“计量+”“标准+”“质量+”学科体系建设,就是学校推进“老本行”学科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校着力打造的一项学科建设特色品牌。

“我们以实际问题和战略需求为牵引,深入推进‘学科+特色’和‘特色+学科’建设。”中国计量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黄乐富,向记者介绍了两个“+”所代表的不同建设方向。

所谓“学科+特色”,就是以传统一级学科领域所关注的问题需求为导向,通过运用计量、标准、质量等特色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科实际问题,推动学科特色化发展。例如,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校设立了“材料计量与标准”特色品牌方向,通过运用磁性材料计量检测标准技术,来研究关键功能材料跨时间、跨尺度的性能参数检测问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则将“质量科学与标准化工程”作为特色品牌来培育,承担起了我省电子商务交易保障、数字贸易等多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建设任务,助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应急管理标准化”为特色,承办了中国公共安全大会,参与起草了10余项该领域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与之相比,“特色+学科”则是以传统优势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反哺”计量、标准、质量等行业特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比如,学校在“电子信息”专业领域所涵盖的相关学科,设置了“智慧计量”“数字计量”等特色研究方向;“法学”学科围绕国家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需求,开展“计量法治”特色品牌建设,支撑了国家《计量法》的修订工作;“生物学”学科以“生物计量”为特色品牌方向,推进生物基标准创制和生物计量器具研制……

这样“双向奔赴”的建设路径,推动中国计量大学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2023年7月,学校还设立了“计量科学与技术”“标准化工程”“质量科学与工程”等3个校级新兴交叉学科,助力行业特色领域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出台《中国计量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从学校层面完善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布局、管理和运行考核机制。

近两年,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屡创佳绩:计量测试学科群主干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标准、质量、市场监管、检验检疫等支撑领域8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A类和B类;7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勇攀“新高峰”,打造一流科研团队

2023年11月,浙江省创新深化大会在杭州举行。会上,中国计量大学钱丽娟教授主持的《非牛顿流体雾化射流装置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研发的喷枪和喷雾器产品,在国内行业占有率第一,打破了国外高端喷雾装置的垄断,应用于中航发上海商发、中石化镇海炼化和中国航天动力研究所等单位。

“科技创新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徐江荣表示,学校以培育高水平科技成果和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强化“老本行”特色优势学科与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中国计量大学坚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持续打造高水平跨学科团队,突破科研卡点,产出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2023年,学校牵头获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6项,获批建设“原位计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该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先后获第二届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学校还作为主要单位,参与了“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培育建设。

目前,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近40个、高水平研究院35个、地方研究院11个、地方技术转移机构21个、产业技术联盟30个,还联合13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

在勇攀科研高峰的征途上,中国计量大学尤为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大人才观”积极探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道路,构筑起了“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阶梯式培育体系。

在该体系下,学校实施多项人才培养计划,为青年教师架梯子、压担子、铺路子。如“258培养计划”面向进校2年、5年和8年内的不同青年教师群体,分类评选各个领域优秀青年教师典型,增强青年教师的荣誉感和获得感;“环宇计划”遴选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培育冲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储备军,实现了教育部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年人才自主培养“零的突破”;“特色师资培养计划”持续加强学校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国家市场监管行业科研院所的合作……

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青年教师雷磊是学校首批“环宇计划”入选者之一,他从事稀土光电功能材料与传感器件的相关研究,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9篇,并以第一完成人获2021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学校在实验平台、科研经费、人才津贴、海外访学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重点支持,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我们潜心科研产出标志性成果。”雷磊说。

2023年以来,学校在学科团队建设上又有“新动作”:制订出台《中国计量大学高水平学科团队实施管理办法》,遴选了首批“原位计量与检测技术团队”等8支高峰学科团队和“新型光转换材料与光电检测团队”等4支高原学科团队,首批投入学科团队建设经费6100万元。2024年,2支团队的青年骨干率先完成自主培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为全力推进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打响了头炮。

融合“三条链”,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历时271天,精心打磨每一个算法,不断验证仿真结果,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2023年,中国计量大学2名研究生、6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设计完成了“简易地图引导的地外天体巡视器虚实融合自主导航规划系统”,斩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特等奖。

这支团队的成功,是中国计量大学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三支队伍”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办学特色,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拥抱产业链,“三链合一”打通创新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我们从全校性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参赛受益程度、参赛规模和赛事获奖比例设定等具体情况,重点支持每个专业一项合适的竞赛。”中国计量大学教务处处长孙卫红介绍了学校“一专一赛”的培养模式。

在“一专一赛”模式下,学校不断丰富创新类通识课程资源,探索创新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一专一课”创新类课程实施质量。同时,学校以“一专一赛”为抓手,加大创新项目培育力度,指导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各类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不断提升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

要打通创新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中国计量大学还有关键一招——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教学,将创新课堂到开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

“海克斯康班的‘订单式’培养将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过程,让我们在实践中掌握了先进的测量技术及其应用能力,提升了我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郎琳是中国计量大学第十六届海克斯康班的毕业生,本科期间,她和30多位同学参加了理论学习、实操应用培训及实践,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综合素质,她一毕业就入职了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

2007年,中国计量大学与测量领域龙头企业海克斯康集团牵手,开设第一届海克斯康班,从此开启了长达17年的校企协同育人项目。截至目前,双方已联合培养600余名高素质的计量、检测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就职于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舜宇仪器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又或是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等985、211高校研究生,实现100%就业。

目前,中国计量大学已经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建培养联合实验室、科创中心、高等研究院等,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围绕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实习实践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入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在“三链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驱动下,中国计量大学交出了漂亮的育人答卷:近五年学校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2023年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均位居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前五;学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强化计量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事关质量强国战略全局。”徐江荣表示,中国计量大学将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质量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MzZTS_Jqqq8Vfur1lsnJQ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