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怎么知道我和先生在援疆?”3月30日,接到笔者电话时,中国计量大学退休教师罗敏霞愣住了。
他俩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前不久,中国石油大学的一封感谢信送到了中国计量大学,罗敏霞的同事们才知道,这对退休伉俪已经悄悄援疆半年多了。
“我们的第二人生才刚刚开始。”罗敏霞笑着透露,今年8月底和先生到克拉玛依整一年了,准备续约。为了在当地工作生活更方便,他们在年初把私家车从杭州运到了新疆。
是什么让这对伉俪如此眷恋天山脚下?
提前一个月适应环境
2024年夏天,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热忱,60岁的罗敏霞和61岁的丈夫薛兆瑞主动报名参与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考虑到专业对口,他们选择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罗敏霞回忆,报名后需通过资料审核,并视频试讲。结束试讲后,审核人员说了句“稍等”,让她以为落选了。
不久,夫妻二人等来好消息。他们成为这所学校自“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开展以来首次迎来的浙江教师。
高校9月开学,8月就得到校签约、备课、适应新的环境。彼时杭州没有直飞克拉玛依的航班,得从成都转机。夫妇俩在酷暑天的清晨4时,起早从家里出发,乘坐飞机穿越重重山峦,在当地时间24时抵达4200公里外的克拉玛依。“出发的时候太阳还没升起,到达的时候太阳还没落下,孩子都说‘这是你们一生中最长的白天’。”罗敏霞笑着说。
“我们的新故事就要开始了。”第一脚踏上新疆的土地,夫妇俩默契地相视而笑。
半年完成208课时
“这里不缺热情,缺的是引路人。”初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的罗敏霞便察觉到青年教师的科研迷茫。
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远,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里大多都是硕士毕业的年轻老师,对于写论文、做课题不甚熟悉。彼时,她在杭州仍有科研任务,每周都会和团队开线上会议,她邀请克拉玛依的年轻同仁们共同进行科研探讨,作专题学术报告,并指导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申报课题。
与此同时,丈夫薛兆瑞也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教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理论性较强。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和学生专注度,薛兆瑞引入故事教学法和视频展示法。每次上课他都会依靠实际案例导入课程,例如“当代愚公”黄大先、“时代楷模”黄文秀等,半年时间给学生讲了上百个故事;同时,将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们参与度大大提高,提问讨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
半年时间,夫妇二人完成了208课时的教学,远超既定教学任务。这不仅是教学日志上累积的数字,更是银龄教师在戈壁滩上刻下的生命印记。
开始新一轮“倒时差”
在遥远的克拉玛依,夫妇俩经历了漫长的适应期:气候、时区、人文、环境均有不小挑战,如何穿衣、如何调整作息成了首要课题。
“在浙江我们每天6时多就起床准备上班,新疆这边差不多上午10时开始上课,晚上20时结束教学工作。” 薛兆瑞说,克拉玛依要到4月底才结束供暖,室内基本四季都可以穿薄衫。他笑言:“寒假过年回浙江,我们俩切换到杭州作息,年后返校至今,又开始新一轮的‘倒时差’。”
半年时间,让他们对于新疆有了更深的认识,学校对于援疆教师的热情和真诚、后勤的完备保障、青年教师的求知若渴和天山脚下的无尽风情,让他们产生了眷恋。
“我们交到一群天南地北的银发‘老友记’。”罗敏霞说,学校组织不少活动,减少援疆老师的思乡感:中秋组织参观新疆的大农业产业,元旦一起包饺子……欢声笑语中,心与心不断靠近。
2025年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15周年。耐得住风沙寂寥,道不尽天山风流,许多像罗敏霞、薛兆瑞这样的“银发”教师,无畏山高路远,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天山脚下的求学路。
链接:https://zjdaily.zjol.com.cn/zjlnb/html/2025-04/01/content_432389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