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构建计量特色“三化三阶”法学教育体系

添加日期:2025-05-17 17:20:22 阅读次数:

5月16日,《中国教育报》发表我校教师陈永强、徐楠轩的署名文章《构建计量特色“三化三阶”法学教育体系》。全文如下: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如何突破法学人才培养同质化困境,重点突出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向?这是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所计量、标准、质量和检验检疫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法学院积极回应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持续探索行业特色型高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特色化、融合化、实践化”之“三化”人才培养新理念,围绕法学人才能力图谱构建“法学基础能力筑阶、计量标准法治能力进阶、文理融合创新能力精阶”的“三阶”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法学人才培养与计量标准特色的法治实践需求之间的深度耦合,为我国市场监管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目前,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法学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知识产权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拥有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培训中心、国家计量法治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国际、国家级别高层次协同育人平台,为计量标准领域优秀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现实困境:法学人才培养面临的三大挑战

法学院法学人才培养面临着三大现实挑战:一是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行业适应性及社会竞争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二是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通用程度过高、同质化严重,“行业+法治”的能力谱系缺失,行业特色不鲜明。三是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无法充分利用行业实践教学资源优势,导致法学人才的行业实践能力不足。

创新实践:“三化三阶”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第一,创新育人理念。提出“特色化、融合化、实践化”的“三化”人才培养理念,基于OBE理念反向设计构建“三阶”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法学基础能力筑阶。围绕“1+10+X”法学核心课程体系要求,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成法学专业国家级别、省级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第二阶,计量标准法治能力进阶。以“四个特色”为媒介,将“特色课程、特色教材、特色师资和特色平台”融入法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三阶,文理融合创新能力精阶。依托教育部门首批新文科教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高水平教研项目,引导学生开展交叉学科竞赛,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一等奖等标志性成果。

第二,设计动态改进、适配行业特色发展的人才能力图谱。系统分析行业需求与学科交叉逻辑,构建计量标准领域特色法学人才能力图谱,将“三化”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迭代的能力框架和指标体系。基于能力图谱,实时跟踪法学人才能力获得情况、法学人才培养质效、行业用人反馈信息等数据信息,根据法学专业、行业需求、技术变革等变动情况动态修正图谱框架和能力指标,建立“需求反馈—图谱迭代—教学优化”的计量标准法学人才培养闭环,引领行业特色型高校法学教育从静态知识传授模式向动态能力养成模式转变。

第三,制定具有行业适应性的法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在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估中的运用,建立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质量监控、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的闭环评价机制。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时追踪在校生能力培养成效和毕业生能力应用成效,动态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情况,连续10年跟踪采集学生评价数据、毕业生数据、用人单位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能力养成分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诊断—改进—优化”闭环。

育人成效:特色化法学人才培养实践价值彰显

历经10余年改革实践,法学院法学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法学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别、省级各类竞赛奖项161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入围2024华语辩论世界杯总决赛。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国家市场监管部门、浙江省肯定性批示,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创新能力。毕业生进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市场监管部门等行业机构,成为计量标准领域法治工作的中坚力量。‌‌

法学院开设的“中国法律史”“民法”等法学类线上一流课程,学生点击学习量超过30万次,覆盖50多所高校的学生2.8万多人次。组织编写的民法典案例研习系列教材为浙江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浙江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10余所高校所采用。大连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30余所行业特色型高校来校学习交流法学人才培养经验,人才培养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法学院社会影响力与美誉度不断提升。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5/16/content_144746_18525767.htm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