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人文社科学院积极探寻“跨界”治水

添加日期:2017-04-27 15:26:11 阅读次数:

4月26日下午,在下沙大学城学府街的河道沿岸出现了一群“河小二”的身影。他们手持拾物器清理垃圾,用取水器取样检测,还时不时交流着学校周边河道治理的情况。队伍中有我校人文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资源协会的学生,还有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们,是一支跨国界、跨专业的治水小分队。

跨学科交流,碰撞治水新“火花”

我校汉语言专业学生刘雅婷在开展水资源调研时碰到一个难题,“文科生虽擅长调研,但面对水样检测、水质标准等专业问题时却束手无策。”于是她主动联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资源协会的会长,通过交流一拍即合,于是一次跨学科跨校际的治水行动开始了。在交流中,人文学院的学生从水文化的角度介绍了浙江古海塘遗址的考古研究,水资源协会的同学们则带领大家参观了水利仿真实验室,展示了水土流失和大坝防洪的机制模拟,还带领大家实地操作水样的提取及水质的判定。在文理科专业的相互碰撞中,同学们不断拓宽治水的新思路,也感受到通力合作的重要性。

跨文化融合,治水理念宣讲正当时

在浙江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研究所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全国水情教育基地,通过展板介绍了浙江主要水域的分布情况、著名水利构造以及浙江“铁腕治水”政策等。其中,浙江水文化的讲解尤其生动形象,大禹、苏轼、白居易等水利名人的故事以及诗词歌赋中的治水精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水文化遇上传统文化,水利宣传也可以妙趣横生”,同学们纷纷表示想加入到水文化宣传的行列中。一支属于中量大的水文化宣讲团正孕育而生,他们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平台走进乡镇,将爱水护水的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

跨国界行动,不同的肤色相同的使命

丹尼尔是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他来自埃塞俄比亚,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因此他深感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当他听闻这个活动时,便带着几位小伙伴主动加入到青年治水的行列中。在巡河时,他们很接地气地穿上“红马甲”,仔细清理河道的垃圾;在参观时,他们努力去理解中文的讲解词,虚心向中国学生请教;在交流时,他们分享各自国家在保护水资源方面所做出的创新之举。这群最具国际范的“河小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保护水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和义务,爱水护水,不分地域不分国界。

人文学院将积极响应全省高校开展“剿灭劣V类水,共建美丽浙江”行动的号召,利用“双百双进”暑期实践平台,组建多支实践团队奔赴宁海、德清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展现青年学子在“五水共治”第一线的责任与担当。 

170427144528.jpg

170427144529.jpg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