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学校新闻宣传工作,提升通讯员新闻业务水平,形成合力打造共同的“量大影响力”,今年记者节当日,我校2016年通讯员专题培训会在闻厅一楼举行。中国教育报浙江站站长蒋亦丰、浙江教育报资深编辑李平应邀做专题讲座。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王迪钊主持会议。各部门、单位宣传委员、通讯员,学生记者,官微运营编辑100余人参加培训。
会议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新闻舆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举办专题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形成宣传合力,是通讯员队伍深入学习贯彻“两学一做”的重要举措。会议强调,通讯员队伍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正面宣传报道,勇于担当,深入挖掘学校涌现的先进人或事,勤写善思,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和成绩鼓与呼,在校园内外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蒋亦丰作《校园新闻报道如何找“点”》专题讲座。他以“杭钢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传承工匠精神 、 大学生启动海岛民宿改造帮助贫困渔民脱贫”两件新闻报道为例,指出校园新闻报道应立足于关注“大事”与“小事”。“大事”含国家大事、教育大事与社会焦点,报道要注意跟进及时、切口要小、挖掘细节与故事。“小事”报道一可采用新招。“别人没有做的事情,我在做”“别人和我都在做,但我做得不一样,或者做得更好”“别人都在做,但没有做好的事情,我做好了”。二可采用变招。在找问题、找规律、找原因的过程中发现新闻点。三可采用细招。在人物、情节、背景、时间顺序、动机的追问中挖掘故事。故事来自记者 “对现场的切身感受、对真实的深刻追问、对人性的尊重关怀。”最后,他用“勤学、多练、善思”寄语校园记者。
李平从“校园记者的定义、高校新闻宣传的内涵、新闻报道的导向及匠心”三方面阐释《校园新闻如何常写常新》这一主题。她说,校园记者写好新闻,就要注意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对学校工作能“跳进”,也能“跳出”。高校的对内、对外新闻宣传要“面上找问题,点上做文章”,更要注重导向,弘扬主旋律、讲述好故事、传递正能量。就当前独家新闻越来越难,信息高度同质化的境遇,李平重点强调,校园新闻写作需独具“匠心”,锤炼新闻写作基本功,在思想、特色、读者、时间空间等方面精心雕琢。
讲座结束后,主讲嘉宾与在场听众进行互动,共同交流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