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7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创设的“教改论坛”讲台在格致中楼307会议室首次登台亮相。出席论坛的有学校教务处张华副处长、外国语学院王鉴棋副院长,以及各系部主任和全体教师。
本次教改论坛主题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论文考试的评价模式”,王鉴棋副院长主持论坛,连红、刘博宇、刘美兰、黄一超、王欣等五位教师围绕这一主题,从各自的课程改革畅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研究成果。
连红老师以其主持的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为例,主讲了“构建《中华传统舞蹈艺术》课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阐述了构建教学考核体系的三个原则,一是依循本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整体框架而定位;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和方法而构建,三是制定符合本课程评价的创新方案。她提出课程教学研究化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让课堂鲜活起来”的多元丰富的手段上,达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完美统一,让这些带有研究性思考的过程性作业,为最终论文撰写铺垫,使教学成果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标志等观点。她还与大家分享了潜心研究的过程性成果——中国教育电视台直达车,非遗家乡民间舞等展示厅平台,以及论文试卷、评分标准及批改原则、论文题目指南、论文写作要求等模版,展示了《中华传统舞蹈艺术》课程论文汇编。
刘博宇老师以“基于论文考试的过程评价分析及展示”为题作主旨发言,她认为:在当前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我们的外语教育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和评价体系中应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安排多样的课堂任务,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独立动手能力以及多元化的信息传递能力。她从“过程性评价VS终结性评价”、“ 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评价过程展示”等五个方面形象演示其教改成果,一本本有趣而富有创新的学生作业,展示了课堂鲜活的氛围。
刘美兰老师以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国际商务英文沟通》为例,作题为《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于一体——基于“项目+论文”考核评价模式探微》的主旨发言。在以体验性、实践性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中,她探索了“项目+论文”评价模式,尝试建立了以项目为基础的论文考核评价方法。其做法是:平时以项目为主导,期末以论文来考核,论文是对项目的跟进,也是对项目的提炼和总结。教学中始终重视把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一体,形成性评价贯穿于项目之中,在项目培育中植入访谈、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报告撰写、汇报陈述等方法。
黄一超老师从校级重点课程《英美文学简史及作品欣赏》的教学改革,体会到论文考试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很符合这门课的课程操作。她初探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成绩评定方式,同时也研究了论文抄袭的杜绝方法。
王欣老师从《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课程简介入手,介绍了选择论文作为该课程考核形式的理据,探讨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发现问题等。她认为课程改革终结性评价,通过论文考核的形式,不仅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教师在其中也能发现许多闪光点,拓宽了教师的视野。
主旨发言后,王鉴棋做了简要总结,认为五位老师的课程改革各具特色,课程分布面广,有理论课也有实践课,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上都处理得很好,对大家很有启发意义。但五位教师的论文评价要求和评分标准各不相同,今后还需对论文的具体要求、论文的赋值比例等作深入探讨。
教务处张华副处长对外国语学院推出的“教改论坛”表示赞赏,针对本次的主题讨论,他认为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是非常好的尝试,五位教师的考核方式很有创新。他总结了五位教师用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积极意义: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从而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锻炼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能力;有助于推动学院教学科研的发展。他希望老师们在探索和尝试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完善,形成更加科学、客观、有效的论文考核方式,推动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论坛最后环节是各系部组织讨论,教师发言热烈,参与讨论的英语系教师每人还写了感想感言,都觉得很受益有启发,希望在自己的课程里尝试,有的还为课程建设献言献策,建议多多举办类似的教研活动等。
本次主题鲜明的教改论坛,以探究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为切入点,就如何运用创新方法让课堂鲜活起来,最后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标进行了实质性的探讨。通过这一教研活动,调动了老师们创新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外国语学院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思考,起到了互相学习,成果分享,积极开拓的效果。今后,外国语学院将创设的“教改论坛”讲台,作为老师们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传播阵地,进一步发挥教改论坛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