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传播系在中国计量学院嘉量会堂二楼舞蹈房举行第四届《中华传统舞蹈艺术》重点课程教学成果汇报表演观摩活动。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传播系主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负责人陈红博士,国际文化传播系副主任彭飞博士和13级汉教1、2班班主任熊雯、林雅以及任课教师胡敏琦、连红,学工办辅导员张向军,人文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姚旭辉副教授、人文研究所副所长林孝瞭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红副教授、杨宁芳博士,机电学院专利专家梁嘉麟教授,后勤工会主席黄己,以及外汉、英语专业等学生50余人参加了汇报表演的观摩活动。
本次教学成果汇报表演观摩活动分为学生汇报表演和不同学科教师研讨两个部分组成。汇报表演主要展示本届《中华传统舞蹈艺术》课程改革的教学成果及特色。开场由任课教师连红对本次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简介并作为汇报表演的引子,随后由主持人13级汉教的蒋振宇、方程辉同学介绍应邀到场的嘉宾。节目由5个民间舞组成,表演形式采取每个民间舞表演之前都有一段动作与文化结合的介绍,以及舞蹈表演的主题思想等,并进行了分组展示。西部川藏舞蹈《康定情歌》,采用歌舞诗画的形式,展示康巴藏区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流光溢彩的舞动;男子蒙古舞《草原图腾》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以及对图腾鹰的赞美和歌颂;女子藏族舞《卓玛》为我们展现了新一代的藏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新疆舞《疆山美人》活泼优美,步伐轻巧,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具浓郁的西域风格;全体同学表演的蒙古舞《鸿雁》,通过音乐苍凉旷远旋律,运用蒙古舞上肢手臂的动作,将大雁飞行的形态、队列的变化进行了演绎,塑造了雄鹰展翅,鸿雁高飞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鸿雁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最后,连红老师带领同学再次表演了一段《鸿雁》舞蹈,寓意着大雁带着一群小雁飞翔,使舞蹈作品再次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精彩互动是如此的感人,现场掀起了阵阵掌声。
观摩活动进入多元学科教研探讨环节,这是本次观摩活动改革的亮点。首先是历届学生谈体会。13级汉教1班张锦绣代表全体同学从理论-实践-汇报表演三个部分谈学习体会;12级外汉1、2班班长胡春春、曾术友谈学习这门课程对自身的影响,10级外汉2毕业班的崔佳丽谈《中华传统舞蹈艺术》课程对报考中央民族大学汉教专业硕士生的作用和感受。然后,被邀的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机电学院以及外国语学院的教授、副教授,参与了校级重点课程《中华传统舞蹈艺术》教学成果汇报表演观摩活动的教研大讨论。
彭飞博士从汉教专业的角度阐述了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家汉办对派出教师才艺的要求,以及国内不多见的,适合专业传播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华传统舞蹈艺术》已成为我系汉教专业的特色课程,连红老师为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学们的表演就是最好的见证,令人欣慰。杨红副教授从对外宣传的视角认为中华传统艺术是宣传中国的主要载体,是社会主义价值观重要体现,应加大力度建立传承和弘扬的宣传平台,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中华传统舞蹈艺术》课程为对外宣称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林孝瞭博士在亲眼目睹《中华传统舞蹈艺术》的汇报表演后说,同学们表演很出色,连红老师做的这方面的研究对我们有很大的促动,没想到汉教专业也有传统文化的表演,希望人文学院与外语学院国际文化传播系汉教专业有机会合作,来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梁嘉麟教授从小接受音乐教育,手风琴和口琴是他的强项,但他还是一位获得100多项专利的专家。他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旁征博引中外案例,阐析艺术对专业学习以及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连红老师为传统艺术普及做了启蒙教育的研究,她的敬业精神不仅感动了学生,而且也值得我们老师学习。陈红博士概括了《中华传统舞蹈艺术》课程历经四届的教学改革,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一步步的成长。连红老师就像大雁带着小雁飞翔,真是很感动,同学们不仅要学好舞蹈,更重要的是学习她的热爱、执着、奉献的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带到你们的专业学习中,相信你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成功的。
最后,中华传统艺术课程进行了舞蹈与音乐的交接,任课教师姚旭辉副教授做了感人的发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强项,才能赶超世界。舞蹈《鸿雁》让我们看到了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这次特别突出的是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丰厚,自编自导的作品很不容易。用尼采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不是用来度过的,而是用来绽放的,希望同学们把老师播撒的种子,继续发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重点课程《中华传统舞蹈艺术》历经磨练,本次改革展现了四大收获:其一,理论与实践内容互相融合,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互相渗透,突出重点;其二,比历届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其三,形成理论—实践—汇报表演的“三部曲”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其四,拓展了多元学科教研探讨,集思广益,促进了本课程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