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苏丹红鸭蛋、三鹿奶粉……自200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在人们眼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有毒”的美食,我们该怎么办?4月9日下午,俞晓平副校长做客嘉量讲坛,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向同学们阐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俞晓平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安全、生物计量、食源性有害物质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主持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973课题、国家支撑计划课题等3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55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20多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997年12月至2000年5月被国际水稻研究所聘任为项目科学家。曾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浙江省青年科技金奖、全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博士后等荣誉称号。
讲座中,俞晓平以近年大众关注度极高的食品安全事件为引,结合其科研团队具有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科研项目,以三个故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通过源头控制,加强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的监控,提高检测能力等手段来应对农产品不同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谈到“源头控制”时,俞晓平以其团队的“稻田褐飞虱防治”科研项目为例,指出:空气、水源、土壤等生产资源的影响也会转化为食品安全问题。他强调,“源头控制”的意义不仅关乎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抑制,也关乎生态问题等多个方面。在分析“生物防治”的意义时,俞晓平以其团队的“茭白田福寿螺防治”科研项目为例,介绍他们利用生物链原理,先后将鱼、鸭、中华鳖引入农田防治生物侵害,并成功实现将灾害转化为资源利用从而创造价值。该案例也成为兼顾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防治”生动例证。在阐述“提高检测能力”时,俞晓平介绍了其团队研发产品在标记技术和多残快速检测上取得突破,为有效监测提供技术支撑,并通过一系列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成果的创新点、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成果应用情况。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内容涵盖了转基因大米、大豆的危害,重金属污染土地种植的粮食安全、瘦肉精如何利用等,不但反映了大家对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关心和担忧,也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启发大家全方位的思考食品安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