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我校标准化学院李丹青教授在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开设了“如何指导学生的系列沙龙”第二期——“如何指导学生认识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区别”。在1小时的讲授时段,李丹青教授基于心理学中的角色、认同以及角色期待、角色认同概念辨析,从学习目的、教学模式、评价依据、课程内容、教学特点、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七个方面对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进行深入解读。譬如,大学与中学的学习目的迥然不同,大学侧重运用知识,而中学则是积累知识,并将中学与大学的教学模式分别形容为定时、定量、定内容的“配餐制”与自选、自助、自搭配的“自助餐制”。从课程内容来看,中学课程内容是静态的、宏观的、整体的、“理想状态”的;而大学课程是动态的、微观的、局部的、“真实状态”的。尤其是大学课程高度抽象,深入本质,难度大,涉及学科前沿领域,且不少问题存在理论争议。从教学特点来看,中学按教材授课,注重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大学讲课则不拘泥于教材,讲究教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强调学科的体系框架,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的剖析及其在不同情境中应用的条件,侧重于讲方法和思路。从学习方法来看,中学课程依赖教师授课,学习内容多限于书本,自主学习空间小;而大学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自主学习空间大,需要课外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书来帮助理解、消化课堂知识。其中,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其它知识则了解基本框架、基本思想即可。从思维方式来看,中学多以单一视角看问题,记忆、模仿多,说明性理解、逻辑思维居多;而大学要求从多个不同视角研究问题(包括考虑社会因素),探究性理解、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居多。
通过李丹青教授生动形象、多维度的清晰讲解,使在线听课的教师们颇受启发,纷纷通过文字交流平台积极互动。多个站点的教师认为,本沙龙研讨的问题现实性很强,大家受益匪浅,不仅对其指导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有重要价值,而且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启发都非常大。许多教师还提出,学术沙龙的受众不应囿于教师,针对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在聆听“如何指导学生的系列沙龙”对这些教学常识的透彻解读后,有利于在中观层面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现实问题的详尽了解,从而更有利于宏观政策制定、政策实施等环节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