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标准化学院教授开设第三期学术沙龙

添加日期:2013-05-06 15:24:07 阅读次数:
     4月24日晚七点,我校标准化学院李丹青教授应邀为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开设“如何指导学生”系列沙龙第三期,“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基础课的作用和意义”。本期沙龙与上两期迥然不同的是空间变化,上两期沙龙的地点是在北京的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而从本期开始,利用远程录像技术,李丹青教授可以在杭州,在自己的办公室开设同步辐射全国各网培分中心的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的参加者除各网培分中心的参训教师外,还有一名高职学校教师带来的60名学生,以及我校标准化学院的学生。
     在本期沙龙的讲授时段,李丹青教授对大学基础课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精辟解读。首先,她从日常生活中的“做馒头”说起,形象而生动地解释了制作馒头等发酵食品涉及的发酵工程、微生物学、分子学、细胞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基础课的作用。接着,从大学培养目标来看,无论是博雅教育的培养理念,还是《耶鲁报告》以及1983年世界大学校长研讨会通过的世界公认的大学毕业生标准可以看出,大学的主旨在于培养心智,也就是说方法论比专业知识的价值更为持久,而大学基础课的作用正是在于此。第三,从大学教育的特点来看,大学教育是一种承前启后的事业,它是借助于过去的知识,造就肩负未来使命的人,而大学教师的核心任务在于授之以渔,使得学生掌握规律与方法。也就是说,大学教育着眼于“素养”而非“技能”;热衷于“普适”而非“特殊”;注重“原理”而非“应用”。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由此,她认为,大学所有基础课的意义与作用均指向“启迪心智”。
     在互动环节,在线听众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教师的问题集中在基础课的具体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医学院教师如何上好基础课等;学生的问题涉及基础课与就业的关系、如何学好数学与英语等问题。李丹青教授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回答。如有位老师请教如何讲授师范生的 《数学教育概论》。李教授建议该教师首先要对课程进行分解,如分述数学-教育-概论分别是什么?然后是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此课程?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各部分形成印象?又如针对教师提出高职院校如何上思想政治课,甚至怀疑该课程的“存在性”问题,李教授建议使用与学生生活与学习相关的案例来授课。她认为教育是基于对先前经验的重组与改造,只有教师真正相信的东西,学生才会相信。如针对学生提出的如何在大学学习的问题,她认为,大学老师是给学生指向方向,仅仅讲述课程的“骨架”,而作为学生,需要自己主动补上课程的“血和肉”。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在闲暇时间拉开的,而作为大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合理利用课下时间很重要,并提出建立学生互帮互助机制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质量等对策。有位老师不禁感叹,“李教授讲得很好,大家很受教。革命尚未成功,志士仍需努力。尤其赞同李教授的一句话,教书是一份良心活。” 
     本期学术沙龙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而从在线互动情况来看,大家认为启发很大,意犹未尽。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