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之惑 何以解除

添加日期:2013-05-14 11:27:00 阅读次数:
     5月8日晚七点,我校标准化学院李丹青教授应邀为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开设“如何指导学生”系列沙龙第四期,“如何指导学生读懂专业”。本期李丹青教授在杭州的办公室开设同步辐射全国各网培分中心的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的参加者除各网培分中心的参训教师外还有我校标准化学院的学生。
     在本期沙龙的讲授时段,李丹青教授对“专业”进行了精辟解读。首先,从学校办学、作用定位、学科分类、社会职业等维度解读。从广义角度看,专业即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特指高等学校中的专业,即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应学会从学科以及社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角度选择相应知识。接着,她剖析了专业的基本特征,如系统的理论体系、广泛的社会认可、专门的评价标准、特定的伦理守则以及专属的专业文化等特征。并以我校新建的标准化学院为例进行解读。进而,她认为专业的意义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学办学、人才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发展等方面。李丹青教授引经据典,如以奥尔特加•加塞特关于大学使命的认识为例,认为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养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员;在人才培养层面,以1983年世界大学校长研讨会通过“世界公认的大学毕业生标准”为例进行阐释。最后,在如何认识专业的核心问题上,她建议学生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如在专业领域层面,要明确干什么与在哪干;智能结构层面,要明白学什么与怎么学;在工作模式层面,要把握做什么与如何做;而在发展空间层面,要清楚能否改变与怎样改变,并据此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在互动环节,在线教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实际应用方面。如高职院校教师问如何让学生做好专业实训、独立学院教师问如何让学生更加自主学习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师问如何让学生明确基础课对专业的作用,还有诸如何时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专业、大类招生如何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以及在无法转专业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等问题。李丹青教授认为,高职院校教师需尽可能梳理专业理论与实训活动的关联程度,并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或发生的问题编写成案例来替换讲解专业理论时使用的固有案例,以提高讲解的现实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容易明白专业理论的必要性。对如何明确基础课的作用,她提出“知其所以然”,即让学生先实地参观甚至于尝试将来的工作,并搞清楚作为一名专业人员需要如何工作以及掌握哪些专业知识,然后就这么一路倒推回去,自然就会得出基础课、外语课的不可或缺性,理解基础知识是一切专业知识的源头。另外,李丹青教授认为大类招生的学校在学生选择专业之前教师要进行细致辅导,以帮助其理性选择。大学一年级可以举办各种参观实践活动让学生明了大学专业与社会岗位的对应性,给他们直观认识专业工作的机会,并培养专业兴趣,据此规划自己的学业,而对如何稳定专业思想的难题,李教授提出,关键是教师要认同专业,对专业有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指导方法上灵活变通。
     对于高校教师、管理者和学生而言,“专业”并不陌生,但鲜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本期学术沙龙在线互动气氛浓厚,李丹青教授对“专业”的解惑非常及时到位,不仅指导教师和学生全面、系统了解“专业”,而且消除了师生对“专业”的忧虑与困扰。尤其是李教授将自己的个人体验与大家分享,给予在线教师与学生很多启发与思考。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