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这两字,今天还值不值得说?雷锋精神,在今天还有多大的市场?有关雷锋的文学作品,今天还值不值得写?3月31日晚,著名作家黄亚洲先生应我校图书馆邀请,作客“嘉量讲坛”,并作为学校“2012读书节讲座活动”的首位嘉宾,为师生作了“我为什么创作长篇小说《雷锋》――谈创作的心路历程”的精彩讲座。1200余名师生一起分享了黄亚洲先生的雷锋精神之旅。
这位曾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坦言,在准备创作这部作品之前,听到过不少反对的声音,“一是说不好写,二是说不能写,三是说不应该写”,他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写,“写一篇长篇小说在创作上是一件大事”。
下定决心要创作这部小说,是汶川大地震灾区现场种种感人肺腑的事迹和救援人员不惜生命、奉献一切的力量给他的震撼和触动。在都江堰、北川等地,用自己的手臂支撑着孩子生命的老师们,从外地赶来救援几天3天没洗脸、3天没洗澡、3天都吃方便面的大学生志愿者……“国家民族有难时,各个阶层会涌现出很多活雷锋。雷锋这个名字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存在,作为一种不灭的精神符号,值得写!”他说。
“雷锋的性格是逐步完善成熟的,这种过程更能打动人心”,讲座中,黄亚洲先生用生动的语言为听众还原了一个质朴、热情、阳光的雷锋形象:从县委机关公务员到农场拖拉机手,从钢铁工人到人民子弟兵,他总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钉子”精神,一次次迎接新的挑战爱岗敬业的雷锋;留着小刘海,穿着皮夹克,爱唱歌跳舞也爱写诗朗诵,眉清目秀加上聪明伶俐,也可能会打动姑娘的芳心,站在潮流前端的雷锋。
讲座后,现场听讲的学生们积极踊跃发言,和黄亚洲先生探讨当今社会该如何学习雷锋精神,思考在价值取向趋向多元的今天,青年学子该如何作为。“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下获得新的时代解读,但它的精髓仍然是不变的:奉献、担当、敬业。雷锋精神其实存在于民族的灵魂深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黄亚洲说,“学雷锋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精神标杆,坚守这样精神的灯塔,雷锋精神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静静地闪烁,并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