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国计量学院委员会 中国计量学院关于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见》,紧紧围绕“实践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生活化,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6月10下午,中国计量学院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计竞赛在思想政治研究所会议室(图书馆1116)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陶伟华到会并发表讲话。竞赛评委由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劲松教授,校党委委员、学工部部长范庆瑜,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姜羡萍,教务处处长潘岚,团委书记刘秀丽,人文社科学院(社科部)党总支书记毕晓光、副院长蒋楠、兰婷以及邓泽球教授组成,谭劲松教授任评委会主席。
本次比赛是由社科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联合举办的。竞赛宗旨是积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精品课程,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竞赛目的是鼓励教师围绕“实践育人”理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生活化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课程设计方案的内容包括课内理论教学环节设计、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课外实践环节设计和课程考核环节设计。参赛范围是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
为保证本次竞赛收到预期的成效,主办单位于4月28日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学校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计竞赛的通知”,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响应,共提交参赛作品16件,有11位老师进行了现场展示。评委们按照课程总体规划严谨、思路清晰,课程设计方案体现课程特色、创新精神与原创性成果和课程设计方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评价标准对参赛老师进行认真评判。邓智旺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计方案“一堂课,一个故事,一个道理”的教学模式设计,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获本次竞赛一等奖。程建家、黄彩霞分获竞赛二等奖。程建家老师的课程设计方案,强调学生参与精神,激发学生主动提出、思考、解决现实问题;黄彩霞老师的情景陶冶式教学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多层次多样式的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对理论的理解。石仿老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刘博的体验式教学方案,赵蓓茁老师的小班化教学实践,针对性明确,具有时效性,实践反映良好,分获竞赛三等奖。周正艳、段小平、徐淑华、李林森、韩昉老师获本次竞赛优秀奖。德育教研室获得优秀组织奖。
赛后,谭劲松教授做了点评。他首先对这次大赛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中国计量学院领导和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敬业,在课程改革上真抓实干。参赛各种课程设计方案具有共同点:一是强调了抽象的理论教学必须联系具体的实践内容,按照问题导向组织教学;二是注重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师生互动,培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三是坚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方向。各位教师本着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的原则设计出各种教学方案,在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富有创造性。他也对竞赛提出建议,一是参赛教师展示时间较短,以后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二是可以考虑展示模式统一,分组进行。
陶伟华在赛后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比赛活动。他说,这次比赛充分显示出实践育人、知行合一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的理念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共识,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他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提高实效性,就要有效破解如下难题:一是如何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抽象性与教学要求现实性的矛盾;二是如何解决社会的复杂性与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三是如何解决学生个性思维的活跃性与其自身生活阅历的贫乏之间的矛盾;四是如何解决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多变与教育者对大局把握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如何解决人文社科类课程采取互动式、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与目前大班化教学组织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新的问题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现实挑战,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各课程设计方案普遍重视实践案例教学,强调授课内容的时效性,而案例材料的组织难度大,案例内容的更新速度快,这为教师的理论素质以及工作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明确使命,深化改革,务求成效。
毕晓光作总结发言。他感谢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感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他要求社科部各教研室、研究所赛后要分别对此次竞赛的成果展开讨论,总结经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改革方案,2011~2012学年新学期争取按照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展开教学实践。他强调,教师要把设计方案导入到实际教学中去,善于发现实践中的新问题,总结新成果,及时反馈,不断地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