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应人文学院邀请,在格致南楼222会议室为人文学院及其他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五行篇》作者新论”的学术报告,人文学院院长邱高兴主持了此次报告。
陈来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副执行长等要职,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此次报告题目“《五行篇》作者新论”非常专业,看似晦涩难懂,但在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在场师生切实领略到了当代学者的风采。首先,陈来讲解了文物考察、求证以及史料实用的基本知识,使大家对他论文撰写思路有了直观体验。继而他立足《五行篇》中所指五行并非我们熟知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一点,结合近些年来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一些存在的偏差和不足之处进行了甄别,至于可取之处和合理法予以采纳。接着,陈来依据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根据竹简《五行篇》和帛书《五行篇》的内容基本一致,肯定各方专家的研究。进而依据墓的风格,确定此篇大约出于公元前300年,相当于孟子死年,说明这篇文献应是在孟子以前就已存在。在不拘泥于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根据《荀子•非十二子》中“子思倡之,孟轲和之”,得出结论:《五行篇》的成文符合“子思倡之,孟轲和之”的说法,应是子思作的经文,孟轲撰的说文。最后,他肯定了70年代帛书《五行篇》和90年代竹简《五行篇》的重要价值。对这些出土文献的考证研究,使我们更清楚地肯定和了解了历史上思孟学派,从而得出了更合理完善和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
报告结束后,陈来教授和在场师生亲切交流,对师生们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作了详实的解答和形象的解说。他还说做学问不是一时一刻能到位的,需经过常年累月的沉淀,鼓励在场的同学下苦功学习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