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办工作场景下的外语教育创新研讨会

添加日期:2009-09-08 09:01:45 阅读次数:

      2009年9月5日,值此新学期的开学之际,来自宁波、义乌、杭州等地30余名外语教师共聚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的两位专家谢伦•哈维(Sharon. Harvey)和爱那里丝•罗丝科维丝特(Annelies. Roskvist)一起探讨国内外工作场景下的外语教育创新。此次会议由外国语学院“语言与传播研究所”和“翻译研究所”合作举办。
      上午的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吴宗杰主持,谢伦•哈维与大家分享了新西兰的外语教师如何通过短期的浸泡式国外交流访问,在各种工作、学习场景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爱那里丝•罗丝科维丝特则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的“合作教育”课程入手,介绍了新西兰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如何展开校企合作教育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学生反馈等。
      下午的交流讨论由刘美兰老师主持,主要的议题是:工作场景下的外语课程改革及教师发展,职业能力与外语教学创新,工作场景下的翻译与跨文化教学创新。参加会议的老师们都围绕会议主题作了发言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鉴棋向大家介绍了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双语系的校企协作模式,来自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介绍的义乌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广泛兴趣。
      参会者也纷纷从理论研究、教育实践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展开工作场景下的翻译、跨文化、语言习得、教师发展等深入探讨,吴宗杰对会议发言内容的点拨和拓展是会议的精华所在,他从跨学科、哲学、人类学、文学等的视角为大家打开了工作场景下的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思路,他指出当前的外语教育应重视从共性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要追求多元性,大家要把现实的教学中的问题连接到各种工作情景中去,去挖掘并充分利用各种动态的、独特的本土资源,每个外语教师要去寻找自己的学生和班级的特色,要有一种“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同时每个学校的外语教育应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多元体系,不同是一切教育的生命,只有不同才能形成自己教育的特色和深度,多元是教学的活力所在,没有多元就没有活的课程、就没有活的学科的存在,把多元的视角带入外语教学是当前外语教育的当务之急。
      最后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元江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工作场所的外语教育研究应用性很强,本次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同时,他勉励大家在外语教学中要多思考,多交流,努力融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力量,进一步密切课堂与社会的联系,重视外语教学中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共同促进外语教学的社会文化转型。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