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第二课堂 品味酸甜苦辣

添加日期:2009-07-10 16:28:02 阅读次数:
前言
    每年的暑假中国计量学院都要组织进行“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7.1-7.8我们参加了中国计量学院炎黄民俗协会组织的“杭嘉湖地区蚕花庙会调研小分队”赴湖州德清的暑期社会实践。我们的活动主要是进行对以江南蚕花庙会为代表的蚕文化民俗进行调研,还有以“托起蚕乡明天的太阳”为主题的支教、做“养蚕志愿者”、“感受慈善名人陆松芳”、体验古镇文化等一系列活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社会中的酸甜苦辣。
    第一天我们抵达暑期社会实践的主战场,湖州德清新市镇,到达时发现该镇有“千年小上海江南百老汇之称”。“民以食为天”,先去镇政府联系我们的食宿问题。仿佛是跟我们作对,一出门大雨倾盆,躲雨,再出门,再大雨倾盆,后来我们就心一横冒雨抵达。到了镇政府,我们没经验不知道找谁,就先到组织部。一位负责人接待了我们,弄明白我们的来历,他温柔的泼冷水。先是夸我们计划书做的精致详细,回头跟一个浙大硕士生也是我的老乡的王干事说,要是我们的工作都这么做效率肯定提高不少。想当年我们大学也是这么过来的啊,满腔热情搞不明白社会上的人这么麻木,一转眼我就成了麻木的人。后来说学校这么开介绍信不正规,举例说上次碰到一个骗子,再后来说要德清县团委,他们的直接上级打电话过来,他们才予以接待。眼看时间已经快四点了,到德清来不及了。无奈的望着窗外的大雨,怎一个“酸”字了得!
    后来我们再上楼找团委,她们可以帮我们联系,费用要我们自己承担,又找来副书记接待我们。副书记看起来很年轻,跟着到他办公室碰到一个工作人员,恰巧是我们的学姐,学姐2006年毕业于中国计量学院计测学院热能专业。得知我们要到蚕农家采访,做养蚕“志愿者”,而现在是养“夏蚕”的季节,由于天气太热养的人很少,学姐自告奋勇帮我们联系蚕农。后来学姐好不容易帮我们联系一家养“夏蚕”的蚕农。由于路途较远,学姐7:30跟我们约好一起过去,帮我们找车子,砍价,帮我们垫付车费。到蚕农家,我们第一次见到真的蚕,很兴奋,前两天刚休眠,今天睡醒。蚕在匾里吃桑叶,密密麻麻的。正好蚕农在桑田采桑叶,我们到桑田去,帮助采桑叶,采好一大捆,我帮助蚕农背到车上。回家把蚕叶栽下,铺到匾里给蚕吃。几个匾铺完,我发现第一个匾里的蚕已经把一片桑叶中间吃空了。听他们介绍说蚕虽然从蚕子到结茧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它们除了几次休眠之外就是不停的吃桑叶,所以蚕农养蚕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学姐带我们到她家稍做休息,还拿雪糕慰劳我们。随后学姐又带我们参观一家正在剥茧的蚕农。这家蚕农夏蚕没有养,剥的茧是买来的。我们也跟着蚕农和学姐一起剥茧,在水里轻轻的拉,在用两个大拇指把茧撑开,把蚕的尸体剥出来。我剥的茧没拉开,太厚了,饱受攻击。随后我们准备回住处去吃饭,但是学姐盛情相邀我们到她家吃午饭,还把自己收集的蚕花庙会和桑葚果的照片拷给我们。碰到这个学姐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最“甜蜜”的事情啦!
    为期一周的实践中,我们有很多调研项目、活动,所以每天的日程都拍的满满的。一天,我们顶着毒日在新市镇一条主要街道上对群众进行关于蚕花庙会的调研访谈。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可能是镇上这样的事情不多,访谈中我们碰到了很多有趣的事,但更多的是对我们身份的怀疑。傍晚完毕的时候,大家又热又热,我们的交流就成了相互诉苦。一个队员很余怒未消说在采访一个群众时,人家一口咬定我们根本不是大学生,把学生证给他看,他居然说学生证可以造假。其他同学也纷纷反映访谈中不是不配合就是不理睬,感觉受尽委屈是实践中最“苦”的事情。
    我们暑期社会实践最大的敌人就是 “热”了,早晨我们小分队在七点集合出发时,头上就已经顶着毒日了。我们的活动基本都是白天高温的时候进行的,往往是上午回来衣服汗湿了,中午换一件,下午回来有湿透了,幸好我们小分队每人都准备了3套工作服。不论是在街头做调研还是到农村做“养蚕志愿者”、帮陆松芳老人推煤,火辣辣的太阳始终“眷顾”我们。男生还好,女生就叫苦不迭了“晒黑了,晒黑了!”实践回来我们的脖子以上都黑了一层,大家开玩笑说社会实践日光浴特充足,或许我们被高温酷暑“辣”到了吧!
小结
    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很快结束了,我们经过7天的实践,品味过酸甜苦辣,感觉从“第二课堂”学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开阔了视野。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实践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特别是与人沟通、接触方面。或许像有人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流下的是汗水,带走的是知识!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