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趋于紧张,不过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汪伟国并不担心自己的工作,因为曾多次在学科竞赛中获奖,不少大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在机电学院,像汪伟国这样的毕业生不在少数,一大批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就业竞争力得到增强,从而顺利实现了就业。
机电工程学院是我校的一个老牌工科学院,专业开设在全国高校当中重叠率很高,全国毕业生供应数量多,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他们能适应社会需求?机电工程学院的做法是,依托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积极开展“科技之光”创新文化品牌建设,通过一系列的专利申请、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为了鼓励全院师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成立了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成立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指导小组、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指导小组、全国挑战杯竞赛指导小组等,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同时,学院制定了学科竞赛教师奖励条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相关规定,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2006年,学院正式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主要资助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利用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资源和教师已有的科研条件,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旨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到目前为止,学院已累计投入7.5万元,共有49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得资助。
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使得全院的科技学术氛围日益浓厚。班主任、学科指导教师、辅导员都积极倡导、鼓励学生参与到学院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中去,全院学生竞赛参与率达到44.1%。
凡是在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中获奖或有过参赛经历的学生都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04电气1班的潘晓将因获得过“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在就业中,利尔达公司主动联系该同学,提供高于其他新员工的薪水待遇录用他。04机械1班陈国达在参加浙江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入学面试时,因其参加过省机械设计大赛的经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良好能力,得到了他的导师和其他面试考官的赞赏。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蒋玲玲说,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参加课外科技竞赛获奖同学的就业成功率高于一般同学,就业机会远远多于其他同学,几乎所有获奖同学都能在五月份之前就落实工作,与单位签订协议。
经过几年的努力,机电工程学院建设“科技之光”文化品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就业工作新模式初见成效。近年来,学院学生累计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等竞赛国家级奖励10余项,申请专利50余项。以2008届毕业生为例,全院学生获各类省级奖励超过80人次,参与各类竞赛人数达200余人次,申请专利10余项,其中授权7项。学院2008届毕业生的初次签约率为98.11%,初次就业率为98.58%,均位居学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