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拾柴火焰高

添加日期:2009-03-04 16:07:42 阅读次数: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企业需求不断下滑,计量测试工程学院的科研工作却继续呈现良好的态势。全年学院科研经费到帐达到1087万元(包括学科性公司93万元),首次突破1000万元,比2007年增长了74%,人均科研经费达到20万元。
  “迈上千万这个大台阶,科研团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院长李东升说。一直以来,学校都面临着科研实力相对不强、在政府和企业中名气较小、科研影响力不大的现状,怎样才能把科研做大、做强?2006年起,计量测试工程学院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开始了团队运作形式的探索。学院在年度考核政策、科研奖励政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团队建设,甚至通过一定行政手段加速团队的组建过程,包括有意识、有目标地引进人才。目前已形成以林建忠、池作和、苏中地、叶树亮、蒋庆、郭斌等为代表的近10支科研团队,加入团队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团队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占学院总工作量的90%以上。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建设好科研团队,让团队里的每个人最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够实现从平凡到优秀再到卓越的跨越,使科研工作开展得更有效率。叶树亮团队主攻的是打火机、磁性材料、化学危险品等级评定仪器等领域,去年团队获得了300多万的科研经费。叶树亮说:“成绩属于团队,感谢团队里的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他身后有着一个近四十人的团队,其中有教授、副教授,也有许多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他们有搞光机的,有搞电控的,有搞软件的。叶树亮说,学科上的交叉互补,目标上的共同一致,人格上的平等与相互尊重,是他们取得成绩的关键。
  一个好的团队必须有一个好的方向。我国能源消费量高,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加剧,亟需技术创新。于是,池作和和他的团队把目光牢牢锁定“节能减排”这一方向,近年来几个大工程大项目让他和他的团队闯出了名气,他们开发的微油燃烧技术已经成功产业化,在40多台锅炉上使用,节约了大量燃油,为企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和池作和团队一样,学院的很多团队结合自身优势,针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选择科研课题、凝练研究方向,深入到浙江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找到了自身的用武之地。蒋庆团队从制冷压缩机检测技术开始,项目拓展到空调、制冷关键零部件检测领域;郭斌团队从汽车ABS检测技术发展到汽车零部件检测。从做几个科研项目到做行业,做特色,科研项目越做越宽、越做越大,很多团队已经从来什么项目都做,发展到选择性地做。学院的科研团队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技术后盾。三花技术中心每年都会承担来自三花公司的科研项目,经费额50万元左右;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苍南仪表厂技术研究中心运行不到半年,就承担苍南仪表厂科研项目经费18万元,同时联合申报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机电专项获得成功,获得政府经费资助60万元。
  由于很多课题对国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很容易整合为高级别的政府纵向项目。2008年,林建忠、苏中地、池作和团队分别获得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和企业合作申报的,来自于企业或行业需求。
  优秀的科研团队为人才提供了能够更好发挥个人所长的土壤,学院则为团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盾保障。学院通过各种途径筹集经费改善科研条件,努力为各团队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充实团队科研实力,尽可能为团队排忧解难,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研究中。学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张洪军表示,学院科研已经进入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下一步学院将对科研团队的人员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保持2009年学院科研经费的稳步增长,争取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瞄准省部级奖项甚至国家级奖项,力争有所突破。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