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让学生党员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长征精神在今天的意义,让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代代相传、永放光芒,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党支部组织了长征精神的理论学习活动。
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边出发,迈开双脚,历经艰险,在重兵追堵中一走两万五千里,走到陕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线,走出中国革命新局面。
是什么让这支队伍一次次从近乎毁灭的打击中转危为安?是什么照耀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将一段千难万险的艰辛路途,化为地球上最绚烂的红飘带?长征是什么?它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伟力与真谛?作为后人,我们又该如何与70年前的那次伟大征程对话?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党员,我们应该如何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围绕着这些问题,支部党员认真学习了《人民日报》文章《长征,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之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支部副书记王劲超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国民党认定红军“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而红军却在去向渺茫的“绝路”上获得了新生,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以弱胜强、挑战极限的奇迹。党员张壁灿说,长征路上,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雪山沼泽,步步是险境,而红军却在难以想象的艰险中绝处求生。
支部党员一致认为,长征精神决不仅仅属于二十世纪,他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充分运用这个精神宝库,重温这种伟大的精神,获得现实力量。当前,弘扬长征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