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法学院在格致中楼101会议室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专题研讨知识产权实验室建设方案和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研讨会由法学院院长王艳林教授主持,法学院党总支程成久书记,董忠泽副书记,杨秀英教授,王斐弘教授,法律系主任吴斌副教授,刑法学科负责人周振晓副教授以及院教学秘书刘谨,科研秘书谢绍静等近2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王斐弘教授关于法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析报告,在总结已毕业三届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课堂案例研究”(涵盖课程: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商法、国际法、知识产权法),模拟法庭(涵盖课程: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认识实习,行业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功能,在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及学时,操作守则等进行了分析,在厘定实践教学环节性质及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基础上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法学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符合社会科学的特征,将单项实习与综合实习、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体系。法学实践教学自身的特色也逐渐凸显出来。
单项实习包括:“课程案例研究”(校内)和认知实习(校外)。前者在校内课堂中完成,后者在校外完成。需要说明的是,认知实习涵盖了原有的行业实习、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这样的调整,旨在通过学生对公、检、法、律师、公务员以及企业法务等不同法律职业的认知,找到学习法律的切入点,认识社会对法律的要求,培养热爱法学的兴趣。
综合实习包括:模拟法庭(校内)和毕业实习(校外)。需要强调的是,为了切实收到毕业实习的功效,将原来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带领下的分散的毕业实习剥离出来,由专任教师带队做集中毕业实习,以强化毕业实习的社会性实际综合锻炼功能。
经过讨论,法学院决定正式启动“中国计量学院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中心”的筹建,并成立了筹建机构,对参加人员进行了分工。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中心的筹建将转变传统法学教育模式,以适应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架起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桥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法律的热爱与信仰,展示我院大学生的风采,扩大我院在社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迎评添彩。
会议还听取了知识产权法系关于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实验室筹建方案的汇报,经过充分的讨论通过了知识产权实验室的建设方案。法学院综合考虑需要与能力,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拟分期建设知识产权实验室,总体计划是:第一期:商标与外观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展示内容包括浙江省、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家商标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范围内的商标与外观设计材料;最高法院案例文书、跨国大企业的实际材料等。第二期:著作权实验室的建设。收录国内外著作侵权书籍,中国著作权管理,计算机网络及传统知识产权的著作权保护。第三期:专利权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展示;第四期:竞争法实验室,主要收录竞争法对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实物和判例等。
知识产权实验室的功能包括:一是展示功能:将商标、专利、著作权、计算机软件等知识产权类型的照片、实物和文字说明一起,构成文字展示版,待条件许可时,建成网络展示版。二是操作功能:展示工业产权申请审查、授权的程序和文件,训练学生申请书、异议书的写作,待条件成熟时,申请成立专利申请代理事务所和商标申请代理事务所。三是权利救济功能:通过展示行政处罚决定书、法院判决书及相关联材料,学习侵权救济的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待条件成熟时,申请成立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