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大风采】何兆泉:君子不器 宁静致远

来源: 本站编辑部 添加日期:2019-04-04 08:41:27 阅读次数:

1554338142161.png

个人名片

何兆泉,无党派人士,现为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浙江省儒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和《中国计量》杂志特约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历史文化、计量史与计量文化、区域史与地方文化。已出版学术专著2部、编著4部,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宋写本< 仙源类谱>< 宗藩庆系录>整理与研究”。


人文学术非一日之功。要在史学、科技哲学领域立言,除了板凳需坐十年冷的坚持和执着,更需要敏锐的学术嗅觉和开阔视野。何兆泉,人如其名,文如其名,如泉水般幽深、平缓、犀利而又冷峻。


                                                                        

                                                               居今识古,追本溯源


在浙江大学本硕博九年连读的学习时光中,何兆泉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出入汗牛充栋的史学典籍,纵横上下千年的文化脉络,最终慨然驻足于天水一朝——宋朝。保存着灿烂宋朝文化的杭州,无疑成为其得天独厚的研究对象。与杭城与宋朝结下深厚情谊的他,将目光投向宋朝历史的纵深处,精研两宋宗室问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宋写本< 仙源类谱>< 宗藩庆系录>整理与研究”。来量大工作后,他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等工作,先后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科研管理者、优秀中层干部等称号。他教学与治学并重,不断伸展自己的枝叶,尝试钻研新领域,发表多篇与计量历史、佛教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在历史中遨游,在文化中追寻,天地正气沛然存乎胸中,不断通向内心的大道。



路漫漫而上下求索


少年乘长风,锐意进取。何兆泉在《历史研究》、《史学史研究》、《浙江学刊》、《浙江社会科学》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获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质检总局“计量文化与科学发展”全国征文一等奖、杭州市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等纵向项目4项。

2010年底,他在全国率先创立计量史与计量文化研究所,兼任所长至今。2014年成功申报“计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与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河北省、山东省青岛市、浙江省温州市等省市计量院以及国网浙江电力计量中心、中国能建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等开展了中国计量历史文化的合作研究,拓展计量影响,同时积极开展杭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服务。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术道路上的耐心求索与付出,也让他在大学育人上收获了可喜成果。他主讲“中国哲学史料学”“计量文化”“民俗学”“杭州历史与文化”等课程,担任零点调查协会、炎黄民俗协会、计量文化协会等学校社团的指导教师,组织指导学生主持浙江省新苗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获浙江省优秀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校优秀教师、教坛新秀、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兆泉在取得优秀研究与教学成果的基础上,仍时刻省察自身局限。2018年春,在国家留基委和浙江省教育厅资助下,他赴哈佛大学访学一年,其合作导师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著名教授Peter K.Bol(包弼德),静心求学以期学问和人格的不断精进与完善。

千载悠悠,历史流转中沧桑变化,一介诚如沧海一粟,然而中国传统计量史告诉你我,重若尺度权衡,无非起于微渺累黍。光阴倏忽,眼看他徜徉史海,漫步今昔,小不自小。珍重当下,冰心一片。

 

 

 

                                                                                                                           

——摘自2018年10月出版《量大风采》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