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大风采】陈彭年:破解世界难题的学人

来源: 本站编辑部 添加日期:2019-04-04 09:27:08 阅读次数:

1554340731077.jpg

    个人名片

陈彭年,教授。曾任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省部级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带头人,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线性系统镇定和非线性逼近”经专家评审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200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等国际自动化界一流学术刊物上。200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提起陈彭年这个名字,很多量大人的第一反应是:“知道,知道,他很出名的。”是啊,谁不知道?他是学界的名人,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成功地破解了控制理论界的世界著名难题——Jacobi猜想,他还是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子项目的主持人。“陈彭年是哪一位?”很多人又会摇摇头,遗憾地说:“唉,认不得。”是啊,他不显山,不露水,不事张扬,长年埋头教学科研,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颁奖会都差点辞却。然而,一旦有机会识得庐山真面目,人们又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令人尊敬的学者,自己早已经熟悉了:那个会绕着校园的小树转圈思考的学者,那个不知遇见了多少回的埋头赶路的思考者,不就是陈彭年教授吗?

    多奇妙的认知啊。也许,就是那一个个看似矛盾,实质彼此契合的画面,组合成了这位执著严谨的学人丰富而生动的形象。



精准与随意


    陈彭年很随意,这是生活中的他给人的印象。比如衣着,他总是不事修饰,以至于临赴京参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颁奖会前才发现,衣橱里居然找不出一套适合那种隆重场合的正装,最后,还是同事帮忙张罗才解决了行头问题。很多人描述陈彭年的时候,都用了同一个词:“急匆匆”。他总是在赶时间,像一个转不停的陀螺——在校园的路上,穿了双布鞋,急匆匆地往前;在教学楼里,急匆匆地往前,把寒喧的时间都省略了。闲暇的课余,人们有时会看到他一个人在绕着小树打转,走近了,才发现,原来他正在念念有词地思考着某个难题呢!有时候,看到他猛然一捋自己的头发,沉思的脑袋昂了起来,噢,是思路豁然开朗了。

埋头学问的人,原来都是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的。

陈彭年很精准,那是在教学和科研中。陈彭年的几位研究生都感叹,做陈老师的研究生不容易,陈老师要求很高很严。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陈彭年对自己上的课要求很高很严,这是一种对学生的无声鞭策。别看平时的陈彭年总给人埋头沉思、无声无息的印象,学生们对于站到讲台上的陈彭年的形容,简直就像在描述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只要拿起粉笔,他就眼睛一亮,腰板霎时挺得笔直,声音洪亮。一讲就是3个多小时,中间只休息一次,不超过10分钟,他精力充沛,好像总有讲不完的东西。”对于学生郑彭远来说,陈教授的一丝不苟留给他的印象更为深刻:“当时,选修非线性控制的只有我一个人,陈教授就是专门给我一个人认真地上完了所有的课程,每堂课都细细讲解,从来不是把书上的重点划划,让你去自学就好了。这只有我们两个人的课堂,很完整,有始有终。”做陈彭年的研究生,是丝毫不敢有所懈怠的,因为如果你想在学问上打马虎眼,那么陈老师就会毫不留情地给你指出来。03级研究生徐波就尝到过几次这样的滋味。刚开始研究生课程时,陈彭年考察了徐波一些本科课程里的基础问题,因为疏于温习,徐波已经有些遗忘,于是就含糊应对。结果陈老师就马上指出了他的错误,并且要求:“你不记得的东西,一定要去认真查过,否则基础没打实,怎么往上做。”

非线性系统的镇定问题不但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控制、机器人控制、电机控制、化工过程控制等系统中。陈彭年的研究成果为科研生产领域中广泛存在的非线性控制系统的镇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线性系统镇定和非线性逼近”,获得了2003年度的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制作项目评审答辩所需的演示过程中,制作者想通过添加一些动画,用插入、转换等手段使得演示效果更加生动形象,陈彭年却否定了。一方面他不想因为这种花哨的方式使得自己的研究成果产生被夸大的嫌疑;另一方面他认为成果本身已经具有很实在的说服力了。结果,这个研究项目最后以直接、甚至可以说最单调的表达和描述获得了大奖。陈彭年的精准,得到了又一次完美的演绎。



礼让与计较


    陈彭年有的还不仅仅是教学和科研上令人折服的一面,更有为人处事令人崇敬的一面。我们从他身上读到的一个个看似矛盾的小故事,实质上是他为人品格上一以贯之的可贵之处。

学校有一批住房要分配,因为陈彭年原来的住房离校址很远,住房面积又小,所以学校专门讨论给了他分配名额。以陈彭年的资历,肯定可以挑到最大面积、最好位置的房子,然而陈彭年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一定面积的住房,尽管小一些、远一些,但学校应该先考虑解决未参加过福利分房的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自己不应该被特殊照顾。结果,这一“让”,20多万元的市场差价就享受不到了。人们说,陈彭年很会算他的控制题,但他不算生活账。过年,学校领导到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家里拜访,还捎上一台微波炉作为礼物。轮到陈彭年,却被提前婉拒了,他说不必麻烦大家,心意领了,至于微波炉可以带给更需要的同志。和他接触过的同事、学生们都说,别看陈教授在学术上那么严,平时待人可热忱宽厚了,总为别人想得很周到。

    不过,陈彭年也有很“计较”的时候。一天,校报上刊出一条标题新闻,内容是关于陈彭年教授的某个研究项目获了奖。结果,第二天一早,陈教授就上门来更正了,他很严肃地指出,这一个项目获奖,是很多工作者在一起集体努力的成果,不能仅仅宣传个人,把功劳都算在一个人头上。他希望校报能多报道集体的成果。校报编辑部的两位编辑,这回可是让陈的“计较”好好地上了一课。

    科学的大门决不会向任何人敞开,它需要献身于它的人付出艰辛的智力劳动,忍受无尽的精神困扰甚或生活的清贫;需要从事于它的人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一种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这就是陈彭年,一位令人打心底里佩服的学者。


 

 

 

                                                                                                                           

——摘自2018年10月出版《量大风采》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