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大风采】梁嘉麟:把握瞬间灵感 燃烧智慧火花

来源: 本站编辑部 添加日期:2019-04-18 08:42:55 阅读次数:

   

    1555547704594.png

    个人名片

梁嘉麟,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级高工,以独立发明人申请并获批发明专利140多项;荣获校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以及 “感动量院人物”称号;独立著书《产品质检系统设计》(2013年);主持的“以专利发明为引领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课题获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是一个善于捕捉在脑海中转瞬即逝的灵感瞬间,又能激情燃烧那一丝智慧火花的人。他站在了创新的“源点”——异想天开,更可贵的是,他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光芒”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和身边的人们。他就是梁嘉麟教授。



教授级的发明达人


截至目前,梁嘉麟以独立发明人身份申请并获准的发明专利(包括单位产权与个人产权)已经达到100项,是中国高校中授权发明专利最多的教授之一;1998年开始至今开设了涉及“发明与专利”的校设选修课,平均每年指导学生以独立发明人身份申请并获准的发明专利2至3项、实用新型专利几十项,此类性质的学生专利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等30多家媒体都曾经专题报道我校学生的专利成绩。

嘉麟主要从事制冷工程与产品质检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著有由“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审定的《产品质检系统设计概论(方法)》(第一版)与《产品质检系统设计》(第二版)。专著得到了20多项作者获准的20多项发明专利的支持,首次提出了如何将被迫抽检的项目升级为快速必检的可以与国标建立等效设计的发明专利质检实施方法等等。



为梦想插上翅膀


他说:“我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用于指导学生申请国家专利,不管其中起的作用多大,都是应尽的义务。”多年来,在学生发明专利的署名中,都没有指导教师梁嘉麟的名字。

不求名利,做一名幕后英雄,细心地发现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创造发明上面。

几乎所有听过梁嘉麟课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感受:“梁老师这种做法,至少让我感到自己是有独立创新能力的。不管以后申请的国家专利能否被批准,对自己仍是最大的鼓舞。”已经拥有三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姚敏佳,是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的文科学生,她的感触很深:“平时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过去认为这不过是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而已,或者称之为‘小聪明’。接触到梁老师以及听了他的这门课后,过去不曾深究的,现在我都会多问个为什么,好奇心比过去更强了,单从思维观念上就有了变化。”

积极参与发明创造,学生的收获又何止于此?杜尚秋同学应聘到一家北京单位,本来这个单位不招女生也不要她所学的专业,就是因为手上的专利她被破格录用。

古人云:与人乐,独乐,孰乐?梁嘉麟创造发明的最大价值和乐趣就在于“与人乐”。一方面,梁嘉麟指导学生搞发明,促进就业;另一方面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为学生搞发明创造争取良好的环境。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愿意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了。



发明与专利的“推进器”


要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就要使自己练就更广泛、更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会一闪而过,而且不会受到专业或学科的限制。因此,要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看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是否能立即与学生发生共鸣,并协助其充实和提高。

都说梁老师这个“推进器”不简单,这样一个无形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今,中国计量大学学生申请专利已由点到面向全校扩展,甚至非理工科专业如法学、管理、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乐此不疲。

面对中国“有制造少创造,有知识少产权”的现状,梁嘉麟认为,出路只有自主创新。“我们不断地发明,还需我们不断地去申请专利。中国人申请并获得的专利越多,在世界范围内圈到的‘专利地’就越多,我们创新的效益就越大。我相信,我们的这种发明文化会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推广。”梁嘉麟说。

自从开设了“发明与专利”选修课,自从学生申请专利频频成功,梁嘉麟面对的都是挤满学生的课堂和没完没了的问题,他开设的“发明与专利”课程更加火爆了,他在校的空余时间几乎全部奉献给了学生。甚至,经常有学生对他进行“火力侦察”,一旦知道他在校,学生就会蜂拥而至,排着队等候他解答问题。

梁嘉麟辅导过的07机电1班,全班39名学生,在校期间有1项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批;08机械1班,全班38人,在校期间有2项发明专利,超30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批。

“发明绝不是某些专业人士或者科学家的专利。”梁嘉麟说,“发明其实很简单,或者说是一种‘小聪明’。有时,脑子里有新的想法,我就先把它记下来,看看有没有实现的依据和实用价值,是不是与现有技术比较时能够带来突破性的改变和显著进步。想多了,有时晚上做个梦,就会有灵感。用力去抓住灵感,那可能就是一项‘发明专利’啊!”


 

 

 

                                                                                                                           

——摘自2018年10月出版《量大风采》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