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杭城大学生携手山乡儿童,以“科学+非遗”模式践行文化传承

添加日期:2025-08-22 09:06:32 阅读次数:

暑假进入尾声,但中国计量大学唐诗之路调研团队对文化传承新路径的探索依然在火热进行。

其中,“华韵徐行”“华吟雅诵”两支小分队深入浙江金华武义县,以“科学+非遗”双线并行模式开展文化传承实践。两支队伍的23名成员均来自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他们通过“计量文化-科学进课堂”与“华调吟诵非遗传承”两大主题项目,累计开展23天现场教学,服务当地学生两千余人次,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在“计量文化-科学进课堂”实践中,“华韵徐行”小队成员围绕日晷测时、曹冲称象、榫卯智慧、时轮历法四大主题,打造“理论+实践”沉浸式课堂,顺利完成了两期共8天的“计量文化-科学进课堂”系列活动。在精心营造的融合传统文化精粹与现代科学启蒙的独特学习氛围下,团队成员正用青春的足迹丈量科学传播的广阔天地,也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那些温暖而“硬核”的瞬间。

团队创新采用动画演示、问题导学等教学方式,引导孩子们在复原“曹冲称象”实验时自主思考误差成因,在组装榫卯结构中感悟传统工艺的精妙,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热情并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当孩子们发现称象结果不一致时,我们鼓励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寻找新思路。”团队成员介绍,课程特别设置团队协作环节,通过破冰游戏、小组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在动手实践中,孩子们既体验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力量,也感受到计量文化从生活应用到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华吟雅诵”小队则以国家级非遗华调吟诵为核心,累计开展三期共15天现场教学,为当地孩子带来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同时赋予文化传播和非遗传承青春动能。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选取《榅样山》等本土诗词,创新设计“观察-感知-吟唱”教学链:先引导孩子观察诗中“岩岫”“松湫”等意象,再通过平仄音调传递情感,最终完成个人吟诵创作。孩子们在模仿中亲身体验:看似简单的音调,要唱出和谐的曲子也需努力的练习。当成功用华调完成一段曲子时,孩子们坚持的眼神里,已悄然多了一份趣味——“原来诗歌,可以有不同的声音。”

“我想用轻快的调子吟,因为诗里的山像在跳舞!”孩子们在“猜猜情感”环节的童真解读,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新生机。团队成员不仅逐字解析音韵规律,更注重传递诗词背后的文化情感,使华调吟诵从技艺升华为美育载体。

“观察——感知——吟唱”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华调吟诵不只是作为一者概念性的名词,令新生代社会接班人们望而生畏,而是活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拉近古韵与新声彼此的距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华调吟诵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潜能,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计量大学唐诗之路调研团队指导老师房瑞丽教授表示,中国计量大学将继续开展华调吟诵和计量文化进课堂等非遗传承活动,持续深化武义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更多学科团队参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非遗传承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守住传统的根脉,又要用创新的方式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当传统文化遇上青春力量,当非遗技艺融入现代教育,文化传承就找到了最生动的表达方式。

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22077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