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浙江日报》发表我校教师姚昱帆、茹煜哲署名文章《加快提升跨文化历史叙事能力》。全文如下:
历史题材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用真相消解仇恨,用记忆守护和平。以史为鉴,才能打破失语困境,让年轻一代在理解苦难中培育理性爱国情怀。
近日,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的一段离奇发言受到批评。据新华社报道,该发言人称,“八十年前美国和日本结束了太平洋地区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八十年来美国和日本一直肩并肩捍卫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八十年前双手沾满鲜血的侵略者却在美方那里成了结束战争的正义使者。对此荒唐发言,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严加驳斥:美方粉饰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罪行,是对历史正义的严重亵渎,更是对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
与此同时,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后,在日本引起了日本右翼的强烈抗议。他们的说辞还是那一套,诸如“南京大屠杀不存在”“30万人人数造假”等。
这两条新闻,都直指一个问题:中国通过电影这样的文化产品,向世界传递历史的真相,至今为何依然困难重重?面对一些国家和势力始终存在的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行为,中国又该如何提升跨文化、跨国际历史叙事能力加以应对?
首先,长期以来,西方话语霸权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部分西方媒体通过选择性叙事构建历史认知,夸大英美二战贡献,刻意淡化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巨大牺牲与战略价值。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写就的东方主战场铁证,就这样在选择性叙事与传播失语中被悄然消解。
其次,艺术表达与历史反思的博弈折射出历史叙事的双重困境。一方面,过往某些抗战作品的戏谑性表达透支了公众对严肃历史叙事的情感信任;另一方面,国际传播的叙事困境更显突出,受制于国际传播的渠道劣势与叙事能力,类似滇缅公路上20万筑路民工用手刨出运输线等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未能像诺曼底登陆那样成为全球共享的历史记忆。
历史题材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用真相消解仇恨,用记忆守护和平。我们既要重建历史教育的血肉叙事,让中国年轻一代在理解苦难中培育理性爱国情怀,也要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西方话语垄断,使中国抗战史成为全球反思法西斯战争的精神资源。
中国需要在历史传播的话语权争夺战中,有意识建立健全更系统的历史教育体系,加快构建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历史叙事能力。一方面,要构建大中小学校一体化的历史教育体系,优化历史课程教材,丰富历史教育实践载体,以“在场感”打破青年旁观者心态,鼓励其通过参与历史遗迹保护、口述史采集等方式重现真实历史叙事,让沉默的历史获得传播声量。另一方面,善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用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构建跨文化叙事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将文化输出转化为价值对话。
以史为鉴,才能打破失语困境。让年轻一代在理解苦难中培育理性爱国情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破解西方话语垄断,使中国抗战史成为全球反法西斯的重要精神资源。
(作者系中国计量大学教师)
链接:https://zjrb.zjol.com.cn/html/2025-08/22/content_3846180.htm
潮新闻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