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我校党委书记徐江荣署名文章《中国计量大学:服务质量强国战略需求 创新计量人才培养模式》。全文如下:
中国计量大学作为一所以“计量”命名的高等院校,近年来,主动服务质量强国战略需求,将“计量特色”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系统解决传统狭义计量视域下的人才定位、资源融入、特色植入等关键问题,为质量强国战略的计量人才培养提供“量大方案”。
学科专业协同 彰显计量特色
学校将计量、质量、标准、检验检疫、市场监管五大计量元素纳入发展规划,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融入计量特色,打破了“唯有计量专业对应计量行业”的传统局面,实现全校所有专业嵌入计量特色,其中40%以上专业计量特色显著,形成了行业特色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新模式。
学校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改革,打造具备鲜明计量特色的学科群与专业群矩阵。目前,学校建有计量测试与仪器学院、质量与标准化学院、能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等特色学院,开展学科“计量+”特色品牌建设,强化“大仪器”“大质量”学科群建设,通过融入计量元素赋能学科特色发展,解决行业领域实际问题。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立“材料计量与标准”特色品牌方向,通过运用磁性材料计量检测标准技术,研究关键功能材料跨时间、跨尺度的性能参数检测问题。学校与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助力相关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双向奔赴”。
同时,学校面向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了产品质量工程、标准化工程等特色专业,并制定了《本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明确专业调整触发条件,建立专业预警、整改和退出机制。为更加精准有力地支撑国家先进测量体系建设,服务计量事业发展,将传统计量测试类专业整合改造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目前,学校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工科类专业均已对接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师资为纽带 链接计量资源
学校把师资团队建在产业链、创新链上,突破了高校与行业资源“合作松散、转化低效”的瓶颈,为行业特色高校盘活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教学“富矿”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学校精准对接开展计量监管的政府单位和行业组织、从事计量测试的头部企业和提供计量服务的标准化及质量研究组织,通过战略合作汇聚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覆盖教学实践、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资源体系,赋能计量特色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科创中心、高等研究院等,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计量事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学校实施特色师资培养计划,选派骨干教师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国家计量机构、监管部门及龙头企业学习深造和挂职锻炼,以师资为纽带促成科研教学相关合作,推动行业资源、创新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将教师在标准制修订、计量技术攻关方面的工作业绩和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推进资源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学校还通过资源共享再创,积极建设专业实验类、科研实践类、产业实践类三大平台,构建了包含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8个省部级科研实践平台和25个省部级产业实践基地的三维立体资源支撑网络,形成专业导论、科研创新、综合应用的递进式教学资源体系,在计量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变革培养范式 孕育计量人才
学校通过重构“计量特色”课程体系、打造“一专一赛”培养模式、实施“计量文化”浸润工程等方式,为系统性解决行业院校特色融入“碎片化、浅层化、形式化”的难题提供了价值参考,为计量人才培养创造了可操作的“全环节、深层次、高黏性”特色元素植入范式。
面向理工、经管法、人文艺术三大专业门类,学校将树牢质量观念、标准意识、计量能力嵌入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本色+特色”课程,每个专业增设不少于2个学分的计量特色课程;打造“质量管理学”等国家级特色课程8门,出版计量标准化特色教材63本;主动适应新形势,增设“数字计量”等新课程,在核心课程中导入量子计量、超精密测量等科技前沿最新案例。
学校打造“一专一赛”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每个专业举办或参与1项创新竞赛。以“一专一赛”为抓手,不断加大创新项目培育力度。近3年,学校指导学生获“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16项,其中62.5%获奖项目具有显著计量特色。
计量特色文化浸润是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加速器。学校通过建设逸夫计量博物馆、设置计量特色主题景观、举办计量文化节、打造原创音乐舞蹈史诗《千秋计量》、持续开展“质量总监进校园”活动等举措,打造“精思国计、细量民生”沉浸式校园文化生态,不断丰富计量元素的时代内涵,让学生的质量观念、标准意识和计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强化。
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了国际计量重大变革,特别是在量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协同助推下,“计量单位量子化”和“量值传递扁平化”成为计量变革新焦点,计量事业也从基础测试到精密测量,再到全方位计量体系,形成了技术、服务和监管三个层面的综合发展格局。回应时代需求,学校将始终坚守“老本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创新计量人才培养模式,为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计量人才支撑。
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5/20/nw.D110000gmrb_20250520_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