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零六百公里外的捷克共和国小城布热茨拉夫(Břeclav) ,住着两万五千居民,其中有一位名叫Michal Punčochář的二十五岁男青年,他有一个韵味十足的中文名字:浦森磊。
这个名字是捷克生命科学大学中文教师宋老师取的。当这个名字在中国被一次次叫响的时候,就不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谓,还是解读一位外国友人探索中国、融入中国、热爱中国的一把钥匙。
浦森磊,仿佛一道隐秘的符码,预示着他与中国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自从2019年他第一次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为期十天的夏令营项目之后,一直想有更多机会来中国,于是,2024年和2025年,浦森磊又两次跨越山海,直奔美丽的杭州,参加中国计量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国际夏令营。
上善若水:无孔不入的浸润与包容
“水”是浦森磊名字的首字,也是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的姿态:如水般开放、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世界的肌理。水的特性是随物赋形,无所不在,浦森磊的中国体验体现水一样强大的适应性和亲和力。
2025年6月30日,杭州的暑气正盛。浦森磊的脸上还带着长途旅行的倦容,眼神却亮得像西湖的水波。站在西湖边的李宁专卖店里,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件带有中国国旗图案的T恤。遗憾的是,店里当时没有他的尺码。志愿者助教刘懿瑶告诉他,可以先付款,请店员帮助调货。他对店员说:“我就要这一款带中国国旗的T恤,请帮我寄到学源街258号中国计量大学方圆楼。”第二天,顺丰快递如约而至。在经管学院张华教授《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的讲座上,这件崭新的红底五星红旗T恤便穿在了他的身上。这抹鲜红,是他心中那份对中国亲近感最自然、最直白、最深情的显露。
这份“水”的包容性,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普通人生活的体认上。7月1日,他和Kristýna(林娜)、Andrea Acko三位捷克学员受邀到教学负责人蒋进国老师家中做客。那天晚上,19位来自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外国友人分成六组,被邀请到人文与外语学院房瑞丽、蔚然、李江、李丰源、杜昕等老师家中,由古代文学、古汉语和语言学专家进行家庭参访教学。
家庭参访教学结束后,大家散步至大北社区公园,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的广场舞瞬间吸引了他。在劲爆的舞曲和欢乐的舞者带动下,他和林娜、Andrea都加入了广场舞的行列。几曲终了,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滚落,他喘着气,脸上是纯粹的、孩子般的笑容,连声说:“非常开心!非常开心!”那天晚上,他问老师:“明天还能跳吗?”
两天后,他竟和朋友朵芯(Dominika Hanušová)一起,顶着杭州夏日傍晚的暑热,骑车20分钟,一路寻到钱塘江边,再次加入广场舞的队伍。这一次,他动作更加娴熟,主动和领舞的阿姨攀谈起来。他不再拘泥于稍显蹩脚的中文发音,和阿姨们聊得起劲,临别时还和阿姨约定:“下周三,我还来!”手机镜头定格下他与江边阿姨灿烂的合影,背景是开阔的江景与城市的灯火,这是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民间外交”,如水般渗透进中国社会最日常的烟火气中。
7月8日下午,杭州的暴雨毫无征兆的突袭而来。浦森磊没有选择待在宿舍休息,而是准时出现在白杨街道大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三楼。
在这里,18位夏令营学员在社工何嘉洋、高菁菁的组织下,与社区志愿者叔叔阿姨们围坐在一起,学习制作非遗纸浆画。他神情专注,小心地涂抹、粘贴,体验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活动结束后,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社区的养老中心、飘着墨香的书法室、传出音乐声的舞蹈房、弥漫着香甜气息的烘焙室,以及安静敞亮的开放书房。这些在中国城市里再寻常不过的社区文化娱乐服务设施,对他来说,是新奇而温暖的发现,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向他展示着中国社会基层的脉动与温度。
夏令营主办方有一个共识:中国文化最有力量的地方,不仅在博物馆,还在每一个微笑、每一段对话、每一餐共享的饭里。
“我喜欢西湖的雨,喜欢跟中国朋友一起逛超市、聊天、跳广场舞。每次来中国都像回家一样。”浦森磊总是这样说。在日复一日的交流中,他展现了如水般的性格:不设防、不张扬,但润物无声地渗入到中国同学与老师的心里。他的目光,不止盯在宏大的历史叙述里,也不只追逐耀眼的中国奇迹。他更愿意低头看一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锅碗瓢盆、汗水笑语中,捕捉文化最朴实的细节。他会认真听、努力说、不怕错,就像水一样,用最自然的姿态适应、理解、包容这个异国世界。
厚植成林:向下扎根的探寻与生长
“森”字,三木成林,象征着扎根土壤、厚积薄发的生命力。木,往往不语,却深深扎根地下,默默积蓄力量。
对浦森磊来说,理解中国,不是浮光掠影,不是“打卡”长城、兵马俑,而是走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像树木一样,将根须深扎进中国文化的土壤,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山川河流,触摸其最深层的养分与最蓬勃的生机,在谦逊的观察和踏实的实践中默默生长。
课堂,是他汲取养分的主根。在每天上午的汉语课上,尽管深知自己的汉语书写水平尚有差距,有时会流露出些许羞涩,但他选择了挑战——主动进入徐婕老师的高级班。课堂上,他眼神专注,积极提问,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抓住每一个互动的机会。他明白,语言的根扎得越深,理解这片土地的能力就越强。他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年内通过HSK4级考试。更远大的梦想是,明年通过中国计量大学与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申请“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争取来华进行为期一年甚至四年的深入学习。
“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中国,最好的方法就是学好中文,”这是他朴素的信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捷克和中国的传统友谊。”这份信念,早在捷克就已萌芽。他积极参与中捷友好交流活动,曾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捷克大使馆举办的比赛中勇夺第一名,也活跃在中国计量大学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的春节庙会上。2022年,他还在中国驻捷克大使馆工作了4个月,担任大使馆的接待员。
他的根须,也努力向更广阔的社会土壤延伸。
今年7月6日,他主动联系上了2024年夏令营的助教、如今在中国计量大学义乌研究院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长马浩然,他们因去年的夏令营结成了密切的友谊。两人结伴,一头扎进了闻名世界的义乌国际商贸城。面对琳琅满目、堆积如山的各色小商品和繁忙喧嚣的交易场景,浦森磊的眼睛里充满了惊奇与探究。他观察着讨价还价,触摸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货品,试图理解这个“世界超市”背后蕴含的中国经济活力和商贸文化。这趟义乌之行,是他深入了解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贸易大国的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艺术,则是滋养他文化之根的甘泉。7月7日下午,艺传学院的王沁雯博士带来了一场中国画文化专题讲座。王老师从中国画的历史渊源讲到审美意趣,从构图方式讲到笔墨精神。当王老师现场铺开宣纸,挥毫泼墨创作《石竹图》时,他屏息凝神地观看,这是他第一次现场观摩中国画专家作画。他对王老师带来的生宣、熟宣、狼毫、羊毫、朱砂印泥,特别是那方刻着“美意延年”的寿山石印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反复端详,对篆刻艺术的精妙赞不绝口。在王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他第一次拿起毛笔,蘸墨、调锋,小心翼翼地在宣纸上落下自己的笔触。虽然线条尚显稚嫩,但他全神贯注,完成了人生第一幅《石竹图》习作。最后,他郑重地请王老师为自己的画作题款、铃印。这幅承载着初次艺术体验的画作,被他像宝贝一样收好。这不仅是艺术的尝试,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土壤里的一次小心翼翼的扎根。
干净整洁的街道、扫码骑行的小黄车、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疾驰的新能源汽车、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等让他切身体会到当代中国社会继续发展的脉搏。环宇楼的迷宫教室、日月湖的荷塘月色、为他们开设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专题讲座的八位专家,为他们进行分组语言授课的徐婕和张璐老师、操心他们在中国计量大学的衣食住行的陈璐萍、王雨寒、李璞璞三位研究生助教,以及众多熟悉而又陌生的普通中国人的面孔,让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热情智慧和风土人情,还让他用显微镜近距离观察到中国社会运行的毛细血管,这就是真实的、鲜活的当代中国。
坚毅如石:持之以恒的初心与定力
“磊”字,三石相叠,代表着坚固、稳重和恒久的毅力,这是浦森磊身上那股执着劲头的写照。学习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理解一个底蕴深厚的文明,绝非易事,需要如磐石般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日复一日的积累。
到蒋老师家里做客的时候,浦森磊和老师一起下楼到小区的菜店买了一个十九斤重的本地乔司西瓜。见老师抱着西瓜有点吃力,他很轻松地接过西瓜,笑着说:“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微信视频的时候告诉我,小浦,你有点胖。我说,不,我不是胖,我是壮!我遗传了妈妈的基因,个子在捷克不算高,所以我经常去健身房,要把身体锻炼的像我的名字一样强壮!”
去年第一次来杭州的时候,一圈飞来峰爬下来,他就虚脱了,当时大家手忙脚乱,好一会他才缓过来。布拉格的夏天一般最高温度25度左右,杭州的暑热对他而言的确是对体力的严苛考验。今年7月5日,和大家一起去苏州参观拙政园的时候,气温高达39度,他在酷暑中接连走了两万一千多步,兴致盎然,体力完全没有问题。
这份“石”的坚毅,还体现在他对中文学习近乎固执的坚持上。高中毕业后,他在捷克一家名叫Molitan的床垫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担任助理,负责材料的采购工作。工作之余,他从未放弃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爱。正是这份坚持,推动他连续两年自费参加中国计量大学的夏令营,不远万里来到杭州。申请奖学金来华长期深造的梦想,是他心中矗立的目标之石,激励着他不断前行。这份“石”的定力,也体现在他探索中国时的专注与投入。西湖去了多次,别人问是否还觉得有趣?他真诚地回答:“每一次去西湖,都有不同的体验,游船还没玩过瘾,下次还要去!”
这份坚毅的基石,也与他名字的解读紧密相连。时间回到2024年7月1日,首届夏令营开班仪式后,蒋进国老师陪同学员去明德楼充饭卡。他问身边这位看起来有些腼腆的捷克小伙:“您有中国名字吗?”“有,叫浦森磊!”小伙认真地回答,并一字一顿地解释:“三点水的浦,森林的森,三个石的磊。”蒋老师听后点头赞许:“你这个名字好,水、木、石,都是中国人名字里常见的根基元素。有水、有石、有森林,有柔、有刚、有深度。刚柔相济,自然天成!”这番关于“水木石”的解读,特别是对“磊”字“三个石”所蕴含的厚重与坚韧的肯定,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浦森磊的心。从那天起,“浦森磊”或 “小浦”,成了夏令营里最响亮的名字之一,也无形中赋予了他一种力量,一种如石般坚定地在中国文化道路上探索下去的力量。
“小浦”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热爱、探索与坚持的故事,是水的温柔、木的扎根、石的坚毅的故事。他不是新闻中的“国际友人”,也不是“外国专家”,只是一个真诚热爱中国的捷克青年,在真实的日常中寻找文化共鸣。他的名字“水木石”,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不仅开启了他个人的中国文化之旅,也无意中揭示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根植厚土、坚韧不拔的永恒魅力。这次到达杭州之前,他和去年一起参加夏令营的朵芯提前三天到达北京,在北京逛街的时候,他们接受了自媒体博主的采访时,当被问起为什么要学中文?他的回答是“为了中捷的友谊和发展。”这条视频的标签是 “中捷桥梁人”!
浦森磊的旅程并非个例,他是中国计量大学精心打造的语言文化国际夏令营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的一株充满生机的“友谊之树”。他的故事背后,是一群默默付出的教师、组织者、助教与社区志愿者。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用一场夏令营、一次接机送机、一节语言课、一场学术讲座,一次家庭参访,一次非遗体验等,把一座城市的文化温度传递给世界。是人外学院教学团队的精心设计和沟通协调,国际教育学院团队与社区细致的联络安排、是带队教师的细心踩点和线路规划等托举和支撑了浦森美妙的中国语言文化之旅。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正是这座中国计量大学致力于中欧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所架设的一座关键桥梁,让“浦森磊们”的梦想有了落地的基石。文化交流,从来不靠口号,而靠一封信、一张画、一场广场舞,靠一个个真实的人,一个又一个“小浦”去一点点融入、探索、理解和讲述。或许,正是这样的故事,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朴素而真实的“文明互鉴”。
“小浦”的故事或许只是夏令营中的一个缩影,却生动展现了中国计量大学、布拉格金融管理大学孔子学院以及人文与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共同努力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成果。从一个学中文的高中生,到三次跨越万里来到中国求学体验的青年,浦森磊用行动告诉我们: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心与心之间的纽带;文化不只是传承,更是理解、尊重与共鸣的桥梁。在这个普通的捷克青年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中捷交流的希望,也感受到夏令营背后一个教育机构对文明互鉴的坚守与热爱。浦森磊,这位带着“水木石”文化密码的捷克青年,正用他的热情、好奇与坚持,书写着中捷友谊的新篇章。他的名字中 “水木石”的密码,将在更多像他一样的青年心中传递、生根、发芽,最终连接起跨越山海的文明森林。
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188061&source=weixin
中国教育在线、新浪浙江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