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核心特色课程
重点建设专业课程简介 1、传感器技术 该课程是一门包括了多学科综合技术的课程、是机电类本科教学的技术基础课,它以测试仪器、测试方法及动态信号的分析处理为核心内容,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理论分析抽象复杂、技术更新快、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等特点。 测试系统部分主要介绍常用的传感器、中间转换电路及显示记录仪器,主要是有关电路等的硬件方面的内容;测试方法主要介绍常见的典型参数测量方法,如振动的测量、位移的测量、应变和力的测量等;信号分析与处理包括连续信号的时域、频域、拉氏域的分析。此外,课程还介绍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以及常用搞干扰技术。
人类在进行科学研究与经济建设中,任何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都离不开测量,可以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由于在测量实验结果中存在误差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影响了得到的测量实验数据的可信赖性,甚至失去其科学价值与实用意义。因此,为了减小和控制误差的影响,掌握误差理论知识,具有认识误差性质、分析误差因素及其产生原因、减小和控制误差及最终结果评定等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研究的产品质量工程专业来说,本课程更是必不可少。本课程是产品质量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讲述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测量的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并结合几何量、机械量和相关物理量测量进行介绍,内容主要包括: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误差的合成与分配、测量不确定度、线性参数的最小二乘法处理、回归分析。本课程应在学习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基础课后进行,并应具备测量学知识。后续课程是检测技术、测量系统分析、质量分析与改进等。
3、检测技术 该课程是一门包括了多学科综合技术的课程、是机电类本科教学的技术基础课,它以测试仪器、测试方法及动态信号的分析处理为核心内容,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理论分析抽象复杂、技术更新快、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等特点。 测试系统部分主要介绍常用的传感器、中间转换电路及显示记录仪器,主要是有关电路等的硬件方面的内容;测试方法主要介绍常见的典型参数测量方法,如振动的测量、位移的测量、应变和力的测量等;信号分析与处理包括连续信号的时域、频域、拉氏域的分析。此外,课程还介绍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以及常用搞干扰技术。
4、互换性与测量基础 该课程最初产生于近代工业互换性生产的发展,研究以公差、检测、标准来保证实现互换性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该学科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从事机械工程的技术人员应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该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联系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制造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机械的精度设计与运动设计、强度设计一样,已经成为机械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证机械产品质量好、成本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课程内容侧重于阐述、解释国家工业基础标准。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互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了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圆柱结合精度设计原则及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零件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零件技术测量的基本技能。
5、质量统计技术 该课程是产品质量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统计过程控制体系是企业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控制、数据分析、纠正与预防措施等很多要求均与统计技术应用有关,在产品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若没有应用统计技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很难达到有效和完善。只有统计过程控制的有效实施,企业才能长期、稳定地生产优质产品。因此,对于将来从事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的人员来说,此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程从过程的基本概念入手,详细讲解过程控制的策划与实施(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和服务业),并对用于过程分析和过程控制常用的统计方法:常规控制图、验收控制图、累积和控制图、通用控制图、直方图、正态概率纸和预控图作详细的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统计过程控制的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分析和解决生产及服务领域的具体的质量问题。本课程应在学习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后进行,并应具备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后续课程是质量分析与改进、机电产品质量控制认知实习。
6、标准化工程 本课程介绍了标准化的发展历史,标准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标准种类,标准级别,标准体系,参数选择和参数分级的理论依据,一般数值系列,优先数和优先数系,E系列,模数制,标准化形式,制定的标准原则,制定标准的程序,标准的构成,标准的复审,标准实施的意义,实施标准的程序,实施标准的方法,国际标准化机构,采用国际标准的意义,采用国际标准的概念,贸易技术壁垒,评价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意义,评价标准化经济效果的原则,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计算方法等。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证。此外,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正成为阻碍国际贸易交往的主要因素,这就有必要研究各国的有关标准、法规以及有关合格评定程序等,消除或至少是减少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掌握必要的标准化知识。同时对于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具有现代标准化知识结构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7、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本课程是产品质量工程专业的选修课,也是面向全院各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趋势日渐显现,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认证已成为打破技术贸易国际潮流。本课程以ISO9001:2000标准为主线,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为重点,介绍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管理体系标准及认证的基本知识,其中还简单介绍了特殊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他管理体系等。在此基础上还讲述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及认证的基本知识,企业标准体系的基础知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国际管理标准的概况和基本特点,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和管理的基本原则等实用知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了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性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并与国际接轨。
8、机械产品质检技术 本课程属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产品检验的基础知识。机械产品(以机床、内燃机为典型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介绍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原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机械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检验原理和方法。
9、电器产品质检技术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产品检验是产品质量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器产品检验是以电气测试技术为手段,以相关标准作为判断依据来实现的。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器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各项性能指标的检验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场所,熟悉相关技术标准,了解最新智能测试技术在电器产品检测中的应用。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检测技术》。
10、光电检测技术 本课程是我校产品质量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传授应用光学、波动光学、光电技术基础知识。在课程的最后会以视频分划技术为基础的光电检测系统为实例,传授光电检测系统的应用。本专业的特色是运用产品质量工程技术与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解决机电工程中的质量检测、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问题,因此,本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会涉及物理学,电工电子学以及单片机原理等知识,所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学》,《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相关的课程设计,《电器产品质检技术》,《机械产品质检技术》,以及毕业设计奠定光电检测知识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光电检测技术》不仅为质量检测提供原理方案,同时为研发各类质量检测设备提供理论依据。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光机电结合的自动质量系统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学习和掌握该课程要从这个总体上去把握。
11、现代质量工程 本课程为产品质量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现代质量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它涉及管理学,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产品设计与制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以质量为中心的方针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战略方针。中国参加世贸组织以来,国家经济融入全球的市场经济竞争。质量入世,提高质量竞争水平和能力是当务之急,需要大量懂技术善管理的质量工程专业人才。 本课程在质量统计技术课程基础上,进一步系统介绍现代质量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力求全面反映现代质量工程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有很强的实用性。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是质量工程师必备的知识,它是产品质量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为学生今后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市场营销或直接从事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质量认证等质量方面工作打好基础,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培养质量工程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